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生活剧需要现实关怀 真善美最能感染观众

2012年03月28日 17: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

电视剧《夫妻》

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

电视剧《亲爱的回家》

  刘一桥  

  “辫子飞舞、妃子争宠”,清一色的穿越宫斗潮过后,近期电视荧屏生活剧、都市剧如雨后春笋般复苏。从《北京爱情故事》里青年男女面对爱情、事业的人生态度和抉择,到《夫妻》里都市白领关于“生与不生”的孕事大战,甚至《林师傅在首尔》、《亲爱的回家》等都市剧,都在或多或少反映着当下人们的生活。情事、房事、孕事……很多人在剧中找到了自己曾经或是现在的影子,电视荧屏也因“贴近生活”被观众看好。

  向热播生活剧寻收视良方

  对电视剧,观众其实并不苛刻,情节吸引人、剧中故事符合生活逻辑就行了,倘若还能从中学到点东西,可谓锦上添花。从曾经引起万人空巷的《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近年的《金婚》、《奋斗》、《媳妇的美好时代》,可以看到,这些电视剧作品大多是扛着现实主义大旗的生活剧。

  电视剧《奋斗》的编剧石康表示,《奋斗》写的不仅是6个年轻人外在化的生活,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成长历程和感悟,是他们发现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如果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编故事,抖包袱,就太假了。”由于相似的故事主线、环境背景,以及现实感强烈的社会议题,《北京爱情故事》被外界拿来与《奋斗》相提并论。不过集该剧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陈思成认为,作品如果仅是套个浅浅的外壳并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因为越往深走,才越能在观众心中立得住。

  相对于多数都市剧而言,《夫妻》围绕一对丁克夫妇“造人”的经历展开叙述,其中充满各种生活的琐碎和算计。剧中人物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解读了“生与不生”的问题:高收入的夫妻俩不想要孩子称作“丁克”,丁到最后坚持不下去了又想要孩子的就叫“白丁”,坚决一丁到底的叫做“铁丁”。该片制片人庄立奇表示:“都市情感、家庭伦理等现实题材越来越受观众欢迎,在创作伊始,我们就明确拒绝伪现实主义,这部戏就是要拍给一家子人坐在一起看的。”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副总监汪恒说:“电视剧创作要想寻求与收视率的良好互动,一定要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观众不是从技巧上看一部剧有什么,他看的一定是内容。即便是一个老旧的故事,如果换新角度把它讲好呈现给观众,仍旧有收视率。”

  真诚与真善美最能感染观众

  除了一些优秀剧目,在生活剧扎堆出现在电视荧幕上时,各种批评之声也存在于观众之中,生活剧中的若干通病和种种俗套不可避免地遭遇“吐槽”。在生活剧的创作中,究竟还缺少什么?著名编剧陈彤认为,真正让观众难以忍受的,或许并不是那些背离日常生活的剧情设定。她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为什么好莱坞电影的剧情那么夸张,日剧和韩剧的台词也很“狗血”,但是观众却还会觉得好看?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剧所缺少的,是“真正的生活质感和逻辑”。在他看来,这几乎是近年来生活剧创作中最致命的问题。陈彤表示,她很同意冯小刚曾经提出的一个观点:以为展现黑暗就是犀利和深刻,这恰好是最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归根到底,写温情还是写眼泪汪汪,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传达的价值观是不是真诚的、源于生活的,并且满足了观众的某种心理需求。”陈彤说道。

  编剧高满堂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为写作者,当作品给自己儿女看时,是想让他们得到温暖还是得到冰冷、绝望?“我想我们肯定选择温暖,而不是留给儿女对社会的怀疑,对人际关系的绝望,对人生前途的迷茫。我们既然对自己的儿女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作品对观众也应该是这样。”

  即使是再悲惨的故事,也总会有人性光辉、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编剧彭三源相信:“只要我们再往深探寻一下,把每一部作品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格调往上提升一小格,长此以往,一定能对道德的回归有教化作用。”学者曾庆瑞进一步指出,有些价值观的背离,是逐利的心理在作祟:“太重商业化,势必为了‘重口味’而刻意暴露人性的假恶丑,但事实上,只有真善美才最能打动人。”

  编剧徐广顺笑言,看电视最痛苦的是所有频道都在放广告,比这更痛苦的是,所有频道都在播面目相似的电视剧。他认为,大量三流生活剧的播出,对高层次编剧、导演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淹没。“很多编剧和导演存在着侥幸心理,缺乏责任感,而在他们的作品中,既缺乏生活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升华。”

  若按照流行的“编剧方程式”,依赖传统桥段,生活剧将渐渐失去描摹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有位编剧曾说“编剧得和观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在一起久了,产生心灵交流的真实感,进而对观众生活加以抽象和解读,长此以往,中国荧幕上的生活剧才能由“制造生活”变为“亲近生活”。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