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分析鉴宝节目乱象:快速鉴定难保准确

2012年07月07日 16:5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发通知规范鉴定类节目

  让电视鉴宝不再“做秀”

  近日,针对当前个别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发出通知。通知中要求,文物鉴定类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文物商业经营活动。

  而对于节目形式,通知中要求相关节目要科学展示文物鉴定的复杂过程,明确提示投资文物收藏的风险,文物估价要提供市场依据。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

  鉴宝节目的各种乱象早已受到诟病,鉴宝人是“托儿”、专家胡乱估价的现象时常发生。这次的通知能否如同一剂强心剂,规范现有的鉴宝节目?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等专家,分析鉴宝节目的种种乱象。

  ○乱象一:一眼定乾坤快速鉴定难保准确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在场的文物专家围绕着桌上的藏品走上一圈,拿出来看看,然后一锤定音,鉴定真假,主持人则在观众的惊呼声中一锤将假文物砸得粉碎,这是鉴宝节目中并不少见的情节。

  虽然有徐邦达“画展半尺,即知真假”这样的鉴定专家,然而,徐邦达的“快速鉴定”是建筑在长期对古画的研究基础上,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节目的舞台上,这种类似做秀式的“快速鉴定”到底可不可靠?邓炳权说,在鉴宝节目中,专家的鉴定意见决定着艺术品的命运,但专家在现场做出的判断却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为现场时间短、文物上手快,加上没有专业的化学分析仪器,以目鉴为主,很难保证做出的判断是绝对准确的,只能说对艺术品进行初步鉴定,仅供参考,再加上目前很多造假手段都非常高明,连专家也可能会上当。

  ○乱象二:过度娱乐“被砸的早确定是赝品”

  “电视收藏鉴定其实都是为了娱乐大家,藏品在上节目之前专家已鉴定过一遍了,被砸的藏品,也在台下其实100%确定为假的了,要不,在台上谁敢砸啊。”广东文物鉴定站专家潘鸣皋透露,目前电视节目鉴宝做秀的成分大。

  其实,抡锤砸赝品这种现象还属于“无伤大雅”的做秀,更严重的是演员扮演鉴宝人炒作话题以提高收视率。今年5月,在一个鉴宝节目上,干女儿带着干爹送的名贵翡翠上电视鉴宝节目,没想到被鉴出翡翠是假的。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干女儿事后爆料自己也是“假货”,是电视台请来的“托儿”,目的就是提高收视率。

  对于这种过度娱乐的现象,专家们认为此次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出台的管理规定有利于杜绝这种“过度做秀”的现象,回归文物鉴定的严肃性。

  ○乱象三:盲目估价估价混乱或造成“泡沫”

  “之前的节目一直比较偏重估价环节,价格很多都‘飘高’,而且演戏的成分居多,很不严肃,这一方面会间接推高艺术品市场价格,造成泡沫;另一方面,由于对文物本身值多少钱的问题太过关注,而忽视了文物本身的价值,会导致一些文化犯罪如盗窃、盗墓、造假等行为的诱发。”邓炳权认为,估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严肃的,文物市场的价格变动往往比较大,而在节目中,估价往往变成了一种提升收视率的噱头,节目主持人总是希望专家们把文物的价格尽量报高,以博取观众眼球。实际上,文物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动而变动,估价不能太绝对,也不是很多观众以为的“只升不降”,这点节目一定要说清楚,以免误导观众和收藏者。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周豫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