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行孝国标”:正因难尽孝才更显必要

2012年08月15日 10:49 来源:光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新版“24孝”标准公布后,引发舆论一片热议:既有赞赏者认为这是从国家高度倡导爱老、敬老、尊老、养老,也有质疑者认为如此具象的标准降低了行孝的崇高感,更对24条标准的落实持怀疑态度,还有评论家认为,若做到新版“24孝”,需要国家在养老制度、单位休假制度等方面做出相应改革,否则难以满足行孝条件。此次争议是继“常回家看看”拟写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北大校长周其凤跪母等事件之后引发的又一波舆论热潮。

  这一标准公布后引发热议是可以预见的。一方面,父慈子孝的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仍占据着至高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私欲的追求日趋膨胀,并有赶上并超过对精神、道德等追求的趋势。因此,新“行孝国标”的出现,直接击中了以传统和文化为内在属性的华夏儿女的情感神经,并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的赡养父母是否尽心尽力。这情感一击的分量极重,因为这24条标准相当具体化,每个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尽孝进行自我考核并打个分数——可能多数人都不及格。这一效果或许并非制定者本意,但其即时作用非常明显,而这绝非是长篇大论的抽象标准所能达到,仅此一点,这个新版24孝就够震撼的。

  与旧版“24孝”相比,新“24孝”所列诸条的确特点突出,极具与时俱进之创新,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等。旧版“24孝”多以尽孝的感人故事为主,其价值在于总结古人尽孝时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所以旧“24孝”以经验总结、精神弘扬为其意义所在。而新版“24孝”则完全是本着实用主义,列出了倡导子女行孝时应该做的24件事,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并不高,不过是在生活艰辛、行孝困难、人性冷漠等现实因素“逼迫”下所作出的应对之策。但是,新24孝的突破在于,当前社会倡导行孝终于有了极强可操作性和可比对的标准。

  这种实用主义的被逼之策,突显了当前社会的尽孝之难。尽孝难有着子女漂泊在外、工作忙碌、生活艰辛等的现实困境,所以有网友感叹“能做到10条的实属圣人”。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下,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工作生活,除去春节和少量节假日外,全年多数时间都忙于工作,多数时间下回家都是种奢望,更别提陪父母休闲娱乐,这的确需要相关休假制度的落实,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以及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的完善补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孝文化教育仍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即,在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孝文化的教育极其匮乏;而也有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对于孝的认知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在孩子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应该缺了尽孝这一课。庆幸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经在努力弥补这一环节的不足。

  制定新“24孝”,是否具有明确的参考标准不得而知,但是从文本上看,这些标准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和逻辑上的完整性,还仅是一个倡议性的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既然如此,公众看待这一标准就不应该像对待法律条文一样,对每条都锱铢必较,可以把这个标准当成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做到了哪些,哪些需要去做。当然,并不是必须做到这24条才是孝子,也不是说做24条之外的就不是尽孝,每个人都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条件、适合父母需求、适合家庭现状的方式尽孝。

  说到底,尽孝还是需要用行动说话,所以,不妨对新24孝宽容一些,每个人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孝敬父母。其实,就社会公众目前的生存现状而言,做到这24条非常困难,而也正是因为不易做到,所以新“24孝”的提出非常必要。(辛忠)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