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岚清学篆刻上瘾:为了一方印不睡觉也要刻完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20日 15:56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李岚清2003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我给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为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创作”。

  健身,主要靠体育运动;健脑,主要是研究音乐、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在艺术的道路上,我虽然在少年时代有一点点爱好和“基础”,但主要还是后来学习的。这里,我讲讲篆刻。

  我为什么对篆刻感兴趣?

  小时候,我家的胡同口有一家刻字店。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经过这家小店,看着师傅们刻字觉得非常有趣。当时,学校里有劳作课,一种是按老师指定要求完成作业,另一种是自由创作。因为我觉得刻字好玩,就买了几块普通石头和一把修脚用的刀子(当时不知有篆刻刀),自己刻着玩,这就是我在篆刻上仅有的一点“基础”。

  后来,因为分管文化教育,有机会参观过一些大师的作品,我再次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退下来后要研究篆刻的想法。

  在我开始学篆刻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同志曾“警告”过我,学篆刻要小心,是会上瘾的,他的父亲潘天寿就是一个例子。我当时想,自己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最终还是被他言中了,我也很快刻上了瘾,而且一发不可收。

  有时为了一方印,即使影响睡觉也一定要刻完。有时候很晚了,夫人叫我去休息,我手一抖刻坏了,还要冲她生气。虽然如此,我实在觉得乐在其中。

  篆刻,是一种用很少的字、精炼地表达作者灵感、理念、情趣的艺术,不像写文章,写多少字都可以。恰恰是篆刻这样用很少的字来表达某个灵感、某个理念、某种情趣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开始就是为了好玩。同时也给自己划了一条“红线”,不给任何健在的人刻名章,那是专业篆刻家的事,不符合我的初衷。

  推广篆刻的意义在哪里?

  随着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深入,经过思考和观察,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身处电脑时代,很多青年人只习惯使用键盘而很少写字。中国字一定要经常写,如果不经常写,即使过去写过很多遍的字也会逐步忘掉怎么写。何况,很多人现在确实很少动笔。

  事实上,敲键盘跟书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华文明的传承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不去写字、不会写字,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中断的危险。我心里由此产生了一种对汉字的危机感,并且越来越强烈。

  令人高兴的是,教育部已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写字课,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光靠规定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必须靠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来推动,让人们正视和热爱中国文字的文化艺术精髓。

  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书法、国画、篆刻都同文字密切关联。现在,书法和国画发展形势比较好,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然而一提到篆刻,很多人都会说“我不懂”,敬而远之。我也的确感到篆刻的圈子太小。中国书法家协会有同志告诉我,现在专业从事篆刻的恐怕还不到一万人。因此,我反复思考,篆刻艺术怎样才能走向大众,怎样才能同书法、国画等艺术一道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贡献。

  怎样解决篆刻难以普及的问题?

  我个人体会,普及篆刻艺术的难题,首先是篆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往往离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太远。让人不太懂,也难以引起一般人的兴趣。同时,在技术层面上还有三大难点:第一,石料印材价格比较贵,而且越来越贵,一般人在经济上承受不起;第二,很多人不会写也不认识篆书;第三,刀法非一日之功,难以掌握。

  正是这些难点,在很长时间里限制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一个念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怎样克服这些难点,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

  为此,我一直在探索、思考篆刻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如何才能让大家感兴趣,并专门进行了大量尝试,经过实践和展示,取得了一定效果,从我的篆刻展的留言中,我感到许多朋友过去对篆刻不了解、不感兴趣,现在觉得篆刻确实很有意思。但是,我所提到的三大技术难点还是比较难解决。

  一是如何解决印章用料难、选料贵的问题

  在研习音乐和素描的过程中,我萌生了要为一百多位中国优秀文化艺术大师刻印的想法,但毕竟年事已高,已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操刀石印篆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尝试使用木头材料,用电动刻刀篆刻,结果效率非常高,只用两三个月就完成了计划。

  从这一实践出发,我偶然间竟找到了一个在大众中普及篆刻艺术的捷径。木头印唯一的缺点是不美观。我想,中国的漆器艺术十分发达,就请来漆器厂的师傅们帮我“化装”木头印,结果非常漂亮。

  其实中国传统的漆器艺术比篆刻艺术还要早,最早出土的河姆渡漆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把六七千年的漆器艺术跟两千多年的篆刻艺术有机结合,是那样的相得益彰。这个试验虽然成功了,但漆器的制作工艺也是十分复杂的,要普及还是很困难。后来,我发现家里的钢琴虽历经很多年,表面依然光亮如新,便找来钢琴厂的师傅用钢琴漆试试,也非常漂亮。

  我自己曾搞了半辈子汽车工业,汽车漆等金属漆也是非常好的,经过试验,也取得了成功,一下子解决了廉价木头印不美观的问题。

  二是如何解决不会篆书的问题

  其实,这也并不难。现在有不少篆书字典,不会写的字一查就知道了。我有一本很好的字典,它能告诉你一个字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是怎么刻的,所有名家刻这个字的书法都可供我参考。更为方便的是,现在还有类似的软件字库。利用这样方便的条件,久而久之就会掌握篆书的规律和变型的艺术,不会写篆字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这样,不只是篆刻家,所有的画家、书法家甚至普通人都可以自己治印。

  三是如何解决刀具、刀法的问题

  我开始刻木印用的是改装的电动刻刀手工刻的,如果想更容易,甚至连电动刻刀都不需要,用激光刻字机就行了。全自动的激光刻字机其实并不昂贵,比一台iPad都便宜。我希望把玩电脑的年轻人也能吸引来“玩”篆刻,启发他们在电脑上设计,有不会写的篆字,在书上、软件上甚至是网上一选,自己再加以修改设计,往刻字机里一放,印章就出来了,既方便、简单,又廉价、美观。

  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通常不是讲“金石篆刻”吗?现在既无金又无石,还能不能称为篆刻?

  其实,在中国漫长的篆刻史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并没有一定要用刻刀刻石,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量出土的印是金属的,还有少数是玉制的(玉印也是凿出来的而非刻出来的)。到了元代,才开始有文字用石头刻印,赵孟頫、王冕等文人在石头上书写印文,让工匠操刀刻制,到明代从文彭起,才自己在石料上刻印,可见石印的历史并不太长。

  既然那些金属的、玉制的非“金石”之印都被视为宝贵的篆刻遗产,我们在当代为了篆刻大众化的需要,改变印的质地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的木头印甚至已经不用传统的篆刻刀了,用手动的、自动的机器刻刀就可以完成。

  吴昌硕、齐白石先生那个时代用的工具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会一样。那时哪有合金钢、纳米材料?工具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到这个地步,理应允许篆刻技术有新的发展、新的选择、新的突破,至少是一种选择。

  有的同志说我的“漆艺篆刻”是“粗粮细作”,因为成本很低,又美观,有的甚至比石印还好看。我推广这些方法,绝不是要取代手工制的石印,只是为了寻找一种而非唯一的易于在大众中普及篆刻艺术的方法。

  有人可能会问:大家都能自己刻印了,篆刻家岂不是没有生机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