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视剧步入“不正经”时代?观众口味越来越重

2012年08月21日 13: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钟馗传说》、《爱情公寓》等剧在“雷”声中收视飘红

  卖萌剧 穿越剧 拼凑剧 抄袭剧大行其道———

  今年上半年,几部被寄予厚望、精工细作的大戏收视不佳,反倒是面目狰狞的无厘头神剧、狗血情感剧当红得道。电视剧真的进入到了一个“不正经”的时代?

  但是,有谁真正问问观众,大家真的对满屏神剧满意吗?究竟是观众不识货还是压根没好货?电视剧制作业在今年夏天或许走到了做“口水剧”还是“口碑剧”的岔口。

  暑期是全年电视剧播出最热闹的档期,类型更丰富、题材更多样也更年轻化,电视台和制片方都希望将重头好戏放此一搏,整个荧屏通常一扫沉闷,全盘皆活。然而,此时此刻,行业却弥漫着一股外热内冷的悲观情绪。

  记者近来参加研讨会和采访中强烈感受到,大家的“怨气”比较重,普遍对当下以及未来感到迷茫。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上半年以来大环境不佳,限广令和网络版权价格突然跳水这两把“刺刀”让制片方失血过多,输血无望;而更残酷的市场现实是,几部被寄予厚望、精工细作的大戏收视不佳,反倒是面目狰狞的无厘头神剧、狗血情感剧当红得道。于是,越来越多的业内声音认为,这是一个“不正经”的时代,越是不正经的作品越容易受欢迎,观众口味越来越重,传统的电视剧制作理念和经验已经完全失效。

  按照这种逻辑,似乎错都在“万恶的收视率”,连观众都要被打上“品位低下”甚至“脑残”的板子。但是,有谁真正问问观众,大家真的对满屏神剧满意吗?究竟是观众不识货还是你手里压根没好货?其实,国产剧的低迷问题还在创作者自身。电视剧制作业在今年夏天或许走到了做“口水剧”还是“口碑剧”的岔口。

  传统过时了还是没做好传统?

  今年上半年,像《心术》、《浮沉》、《青瓷》、《时尚女编辑》、《我的非常闺蜜》、《成长》等名导、名编、名演员汇集的重磅作品收视无一达到预期效果,相反被同时段无厘头的《囧人的幸福生活》、穿越卖萌的《活佛济公》、极品狗血的《女人的颜色》、网络段子堆砌的《爱情公寓》等等毫不费力地拉下马来。

  眼下电视剧制作者“吐槽”最多的也是这种市场的剧烈动荡和不确定。总政宣传部李洋大校谈到创作困境时的观点代表了市场上很大一部分声音,他认为电视剧制作行业正面对市场全新标准的挑战,从选题、制作、运作、包装最后与播出平台的绑定,都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以往的经验基本都作废了”。李洋说:“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变了,市场要求重口味,从文本阶段我们面对的投资方都要求麻辣烫,你这个太淡,你这个是淮扬菜,要走重庆的口味,要下一些猛料,面对投资商、播放方的要求,创作者夹在中间的确是在妥协,有的时候妥协心有不甘,但是又没有办法。”

  但著名导演郑晓龙并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传统的电视剧制作经验并没有过时,如果做好了,收视和口碑都比那些标新立异的“重口味”要好,“问题在于没做好”。“《甄嬛传》就是贯彻了特别传统的电视剧制作理念。它也完全可以做成神话剧、穿越剧、纯宫斗剧。但我依然按照自己一贯的现实主义传统来拍,按生活的真实逻辑来拍,反而比那些效果更好。相反,现在的谍战剧都没法看了,就是因为拍的太多到今天只能靠编造了,故事逻辑、生活逻辑都不真实。按道理谍战拍好了都是非常传统的电视剧,但是把谍战变成神话,没有谍战应有的真实逻辑,就出问题。归根结底,我们没有把传统真正做好”。

  观众不识货还是没好货?

  上半年的大戏收视和口碑表现平平,从业者还应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把问题推给收视率,推给观众。《心术》话题概念强,但主人公的价值观“顺拐”,又缺乏必要的情节推动,看上去很美很和谐,观众内心对如此表面化处理严酷的医患题材是失望的;《时尚女编辑》本应非常风格化,靠台词和人物魅力取胜,但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把控有些失效,从剧本到影像呈现反而减分了;《浮沉》商战和爱情的两张皮不贴;《青瓷》节奏慢,该深入的却表浅了……所以不是观众不识货,而是市场缺少真正的好货。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雷剧、狗血剧、山寨剧当道的现象并不能成为观众口味变了、品位差了的证据。导演赵宝刚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俗加庸俗的作品必然是有市场的”。电视剧是大众艺术,和所有流行文化一样,它都有流行和流传两个层面。抛开收视率的潜规则不谈,它也只能反映电视剧流行的层面。正如《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爱情买卖》这些“口水歌”曾创造了彩铃下载量的神话,但真正留在歌迷心目中的还是罗大佑、许巍、汪峰、高晓松等具有人文情怀的音乐人;翻阅历年全国收视排行榜,排在榜首的基本都是所谓“雷剧”,然而今天谁还会再去谈论《丑女无敌》、《魔幻手机》哪怕是刚刚下档的《钟馗传说》?相反,真正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并流传下来的作品竟有着相似的命运:《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奋斗》、《士兵突击》、《潜伏》等都是在口碑中驻扎到了观众心里,而自称了解观众的制片方和播出方却都走了眼,恰恰是观众的火眼金睛把这些佳作从剧堆里挑出来,口口相传成了“口碑剧”,重播率极高。所以,真正的好剧从没有被埋没过。

  郑晓龙强调,那些靠无厘头博眼球、洒狗血栓住观众的作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最终观众会因为得不到价值观的满足而更加失望,边看边骂就是症状之一,因此“标新立异”不可能长远。他奉劝从业者不要被市场的短期现象乱了阵脚,“我从来不摸市场的脉,只按照我对人生、对人物的感觉来做戏,这么多年都批判现实主义,拍古装也坚持,而且屡试不爽。做没头苍蝇是不成的,老想走捷径的,反而投不上机,取不上巧。”

  收视率是唯一标准吗?

  电视剧观众是电视台最稳定的收视群体,电视剧不仅占据着各频道的黄金时间也填充着新闻类栏目之外绝大多数的时间段,换句话说,无论播多么烂的剧,都是有收视率的。跟自制栏目比起来是不费力又讨好的买卖,电视台愿意买单,因此无论市场多么差、烂在仓库里的剧集有多少,行业制造的剧集数量总是越来越“蓬勃”。由于缺乏更为科学、细分的收视统计,以少数样板户为基础的收视率成了硬指标,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出头”,行业的一个畸形创作心态是,不从故事、人物、逻辑这些艺术规律出发,反而掉过头来分析所谓观众心理,不少制作人非常认真地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不能让观众动脑子”,“把家庭戏拍成动作戏”,“所有情绪都直给,说台词观众就走了”,“雷剧有稳定的收视率”,某演员在总结某个角色时,对狗血剧情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习以为常地坦然说道:“电视剧嘛,就是要源于生活,脱离生活”……这些结论听起来非常“可笑”,但却被不少业内人士奉为“秘籍”。

  从电视台购片方的角度,收视率虽然对他们来说是很硬的指标和巨大的压力,但也对这种恶性循环感到无奈。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负责人于金伟分析,“单靠大牌演员并不能完全吸引电视台,电视台最注重的还是内容。因为电视台买的是成品,而不是成本,因此大牌演员的加盟并不能成为我们给出高价的理由。”但她也承认,各个电视台对收视的要求确实比较高,购片压力很大,优秀作品相对稀缺我们才不得不转投明星。

  长期唯收视率论的导向,造成了如今观众边看边骂的“口水剧”盛行,而稍有点艺术追求和理想坚持的创作者很难生存,有营养的口碑剧自然越来越难产。正如李洋大校所说:“把我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单一托付给收视率是非常可怕的,更何况它可以操控、可以购买。”其实,收视率只是一堆数字,它有存在的价值也无须消灭,关键是如何利用。播出机构应该打破单一的衡量标准,让观众口碑的价值得以体现,虽然类似“软性指标”操作起来更加庞杂繁复,却可以减小收视率的负面导向累加,从长远看更利于行业多元健康的发展。

  行业自救的路在哪里?

  去年由于热钱涌入和网络版权费高涨“双杠杆”的撬动,导致了电视剧行业产量和成本达到历史“双高”,将电视剧产业推向了非理性、泡沫化的危险边缘,今年的限广令出台以及网络版权费崩盘,更使行业遭受重创,只能靠降低制作成本自救,也愈发陷入粗制滥造抢快钱的泥潭不能自拔。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举举例说:“把过多的钱花在演员、导演头上,70%已经是一个非常失衡的比例,去年甚至有的戏达到了90%。即使稿酬这样丰厚,但个别编剧只做总编剧,剧本找枪手写,部分导演做总导演,部分演员只拍中近景,其他用替身。过多不专业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电视剧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小环境恶性循外加大环境的不景气,电视剧行业的确到了一个需要抱团取暖的困难阶段。业内的共识是,在暂时无法撼动收视率大棒并开发新的增加点之时,只能从自身找问题,降低产量,提高质量。王鹏举说:“正常的播出与制作比例,应该是100比120,这是美、日电视剧产业共同遵守的比例,而我们全国电视台加起来首播剧的容量只有8000集;但我们每年产量却在两万集左右。”产量盲目扩张,使得各方面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是近乎掠夺性的,一线演员的价格疯涨,二线三线演员及服化道甚至群众演员都迅速跟进。华谊兄弟影视公司电视剧产业总经理杨善朴透露,华谊今年已经重新做了市场规划,一是每年两部戏不用任何明星;二是带头把产量降下来,“去年预计生产18部电视剧,但今年只制作了6部。目的就是降低数量,从而提高质量”。

  著名编剧邹静之说,虽然电视剧是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巨大产业,但首先不能忘记它也是艺术创作,需要追求和修炼。“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故事,大意是我的国家被侵略了,我在画画;他们参军上街游行了,我在画画;战争打起来了,我在画画;战争胜利了,我的祖国解放了,我在画画。意思就是艺术创作,一定要持之以恒,容不得半点松懈。我认为对于目前的现状,需要淡定,坚持‘画画’,以不变应万变,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面对问题,我们继续‘画画’吧。”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名词链接

  限广令

  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11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针对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时间、长度以及广告类型作出规范。《通知》强调,从2012年1月1日起禁止在电视剧片头之后、剧情开始之前以及剧情结束之后、片尾之前插播任何广告。《通知》还明确规定,非黄金时间每集中可以插播2次商业广告,每次时长不得超过1分30秒;黄金时间每集中可以插播1次商业广告,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同时要做到在非黄金时间影视剧持续播出时间不少于15分钟、黄金时间影视剧持续播出时间不少于25分钟后,方可依据61号令规定插播商业广告。播出片尾画面以及演职人员表等内容时,禁止播出任何形式的广告。

  网络版权价格跳水

  从2009年到2012年,国内视频网络走过了从盗版播出、正版播出、不断抬价、突然跳水四个过程,去年下半年至今的最后一个阶段尤为戏剧化。为争夺资源,去年各视频企业拼命烧钱争抢电视剧播出权,单集价格“坐飞机”,从过去的1万暴涨到150万,甚至摸高180万,而2011年整个视频行业的广告收入总和约50亿,跟2010年比不过翻番而已,况且全行业的50亿的总收入还不如一家排名靠前的省级卫视,可是收购价格却高于电视台,整个行业都在打肿脸充胖子。去年下半年开始,视频企业资金链困难普遍暂停了收购行为,导致电视剧网络版权价格突然暴跌,目前A类剧价格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从暴涨到暴跌,大量盲目跟进的电视剧项目被悬在半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