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苏州桃花坞遭遇动迁之劫 学者斥"挖脉""断根"

2012年08月22日 14:22 来源:潇湘晨报 参与互动(0)

桃花坞打铁弄4号的“楠木厅”。资料图

  走出过唐伯虎等人的苏州桃花坞,如今正遭遇一场以“整治保护利用”为名的动迁。列入文保和控保的文化遗存虽然无恙,更多老建筑却已灰飞烟灭。一座座孤立的文保单位,因此犹如现代化汪洋中的孤舟,于风雨飘摇中显得孤独寂寥。

  记者吴通清

  一大早,“吱呀”一声,66岁老人叶培基推开门,站立,张望,他准备出去揽点活。

  这样的场景,很有一番老苏州的味道。

  只不过,老人所住的桃花坞打铁弄4号,附近房屋已被拆成废墟,阊(音“昌”)门西街更是满目残垣。8月13日,一场暴雨来袭,更是将这里深深打上衰败印记。

  抚摸这残砖断瓦,苏州古建园林传统文化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陈天趣叹息:“这里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根梁柱可都是历史啊!”

  这处存活至今的历史——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正在遭遇动迁之劫。

  多次呼吁保护未果动迁催促一次比一次急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才子唐伯虎写有这样一句诗。

  桃花坞,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面积1.84平方公里,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这里是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文核心地带之一,除唐伯虎外,还诞生有享誉海内外的“吴门画派”。

  目前,桃花坞正遭遇动迁,当地政府称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人文建筑学家却将此举斥为“挖脉”“断根”。

  阊门西街,是桃花坞核心街道之一。打铁弄4号叶家老宅,位于阊门西街,是这次动迁之争的聚焦点。

  走进叶家大门,首先引起专家们关注的是60余平方米的楠木厅。

  苏州楠木收藏专家裴金宝认为,这个楠木厅建于清代甚至更早,其面积之大、保存之好已属罕见,楠木上的雕刻更让人惊叹。

  资料显示,楠木百年才成材,耐腐性极强,上好楠木每立方市价能到数十万元。

  楠木厅是叶家供奉祖宗、祭祀的场所,也是平时会客、聚餐的地方。叶家六兄妹曾在这里经受父辈训诫、嬉戏游玩及成长。

  老三叶培基对楠木厅最深刻的记忆,是长辈在此立下的仪礼:每天起床后、就寝前,爷爷奶奶和父母端坐在太师椅上,兄弟姐妹都要过来请安。“从小,长辈们就告诉我们,这是楠木厅,要保护好。这不是我们一家的财富。”

  就楠木厅的鉴定和保护问题,叶家人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口头申请。2010年后,他们又三次提交文字材料。但是,相关部门不置可否。

  倒是陈天趣、裴金宝等人“不请自来”。他们实地考察后大声呼吁要求保护。

  与此同时,要求叶家动迁的催促一次比一次急迫。今年2月16日,苏州市住建局下发“履行拆迁行政裁决催告书”,要求叶家如期把房屋交由苏州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否则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事件经网络披露后,引发多方质疑:清代楠木厅为什么没有得到保护?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为什么没有进入“控保”范围?

  “把文化载体都拆了,城市的根也就没了”

  8月6日,苏州曾就叶家老宅是否拆迁举行行政裁决听证会,申请人(市住建局)、当事人(叶家)及第三方(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展开辩论,申请人依然保持强拆立场。

  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称,桃花坞动迁范围内,专家早已划出“控保”建筑,叶家仅为“普通民居”,不在“控保”之列。

  叶家人认为:未列入各级文保、控保以及历史建筑名录的建筑,不一定就不是古建筑,楠木厅本身已具有文物特性,应属古建筑,并进行保护。

  此外,叶家老宅里,也不是只有楠木厅,还掩藏着历史、人文及建筑艺术密码。

  在叶家人的娓娓道来中,在相关史料的佐证下,这栋古宅的百年沧桑史浮出水面。

  叶培基的祖父叶贵卿,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叶贵卿十三四岁时离开老家无锡洛社,到苏州谋生。他最先做的,是挑着糖粥担走街串巷叫卖,时称“骆驼担子”。积攒多年后,他在古城商业中心老阊门内开了一家“老聚兴面店”,由此发家。民国年间,他从沈氏手中购得打铁弄4号及左边紧挨的一栋房舍,家业达到顶峰。

  购买宅第之时,叶家还拿到了沈氏祖上留传下来的房地买卖契约。

  买卖契约显示:沈氏是从吴秋泉手中购进这所宅第的,时间为民国初年(具体时间已看不清),时价“大洋六百六十元整”,有“江苏财政厅印发不动产卖契官纸”为据。而吴秋泉,又是在清同治三年三月初一,从宋氏手中购进,时价“纹银四百四十两整”,当局颁发了“房产执业印照‘阊字第五十四号’”房地契,此次买卖契约还注明,此宅第“久年连次拆卸改造”。

  陈天趣也在苏州档案馆查到了打铁弄4号在清代咸丰年间的档案。

  陈天趣是苏州“香山帮工匠”最后传承人之一。他认为,按香山帮工匠“60年一小修,200年一大修”惯例,依“久年连次拆卸改造”之据,打铁弄4号建筑可以在同治十三年的基础上至少前推200年,至康熙初年。依此推算,叶宅应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如今,在打铁弄4号临街墙上,还题有“点亦堂叶界”字样。走进堂屋,里面原有“厚德堂”匾额,“文革”时被毁。陈天趣称,有堂匾的人家在古代都是大户。

  天井里,有一口古井,至今水澈泉清。叶家人说,除了这口明井,厢房地板下另有一口暗井。暗井用砖石搭砌而成,除了取水,还可以置放木板,藏人藏物。

  陈天趣解释,暗井其实是“生井”,可供屋主逃生避乱。

  天井两边是厢房。东厢房有10扇窗户,西厢房只有9扇。陈天趣称,中国的数字有阴阳之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厢房的窗户设置,有阴阳结合之意。

  陈天趣说,古建筑一块砖头、一根横梁、一扇窗……都是文化,“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文化载体都拆了,城市的根也就没了。”

  就在叶家扎根桃花坞之际,500米外的邻居曹沧洲刚刚结束慈禧御医生涯,返乡悬壶惠民。也是在这几年,清同治十三年状元,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的陆润庠病逝,陆氏祖屋距叶家只有几百米。时间往前推移,明代的桃花坞走出了金圣叹、冯梦龙,走出了唐伯虎等“江南四大才子”,走出了“吴门画派”。

  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真要在强拆中灰飞烟灭?

  叶贵卿的“老聚兴面店”,一度成为苏州面店之首。但不久,叶贵卿陷入一桩生意陷阱,被迫将旁边一栋房舍变卖偿债。这样,叶家只剩下打铁弄4号。

  后来,见时局混乱,叶贵卿干脆将面店交给外甥经营。外甥接手后,改店名为“四海春”。解放后,“四海春”收归合营。

  1949年后,按照政策,叶家换发了房地产所有证。1966年,“文革”到来,叶家房产证被收缴。“文革”结束后,按中央政府要求,收缴的市民宅第凭证应进行清退,但叶家未能获得房产证。由于世代居住,叶家并没有意识到潜伏的危机。

  这一晃就是四十年。2010年5月,叶家终于拿到当地颁发的“房权证”及“土地使用权证”,但在“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一栏里,注明为“划拨”。划拨土地在国家征用时,原则上不能获得土地补偿费用。

  土地专家华新民指出,1982年国家新修订的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政府并未办理产权转移手续,也没有从居民手中购买私地祖宅。1994年通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删除了之前草案中欲把私地“视为划拨”的内容。

  华新民认为,苏州把叶家老宅标注“划拨”,与法律相悖,为之后将叶家老宅转给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开出拆迁令埋下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叶宅主屋后面一幢两层楼的配房已被充公,1990年代至今,叶家多次申诉但没有回音。今年8月,该配房被挖土机破坏。

  现在,只有叶培基一家三口还住在老宅。其他兄弟姐妹成家后,都先后搬离。但逢年过节,六兄妹总要在老宅团聚,一起祭祀、缅怀祖先,追忆逝水流年。

  叶家老宅已安然走过百年沧桑,但如今,强拆阴云笼罩在上空挥之不去。老宅能摆脱灰飞烟灭的命运吗?一念及此,叶家人黯然神伤。

  对叶培基一家来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叶宅被划为“三等民居”,按这个标准可获赔160万元,其中叶培基一家可分到60.8万元,按苏州当地过万元的房价计算,他们只能买到几十平米的毛坯房。

  “有洋苏州新苏州,为何不容古苏州土苏州”

  打铁弄4号附近,昔日店铺紧挨、人来人往的街市如今落满瓦砾。8月13日,暴雨突降,溅得过往行人一腿泥垢。

  这天,陈天趣等人跑入阊门内下塘街田家门檐下避雨,跟田先生攀谈起来。

  田先生至今不愿搬走,“除了这个祖屋,我能住哪里?”但周边的房舍,十之八九已被拆成废墟。

  他们又指着路面越来越深的积水感叹。田先生说,以前,阊门一带老街不会积水,“1954年,这里迎来史上最大降水,老街也没有积水,别看是明清时期的老街,下水道好得很。”

  当地政府称,桃花坞地势低洼,遇上大雨,易造成积涝,此次动迁,一个重要内容即是“下水道整饬”。

  周斌认为,造成桃花坞片区地势低矮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的无序开发,“周边现代化建筑的地基搭高了,马路修高了,桃花坞怎么不会变矮?”

  周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二十多年来一直用镜头记录桃花坞的变迁。

  面临强拆的叶家老宅,仅是桃花坞动迁项目中的一个镜头。今年5月,桃花坞阊门内下塘街199号清代“雕花堂楼”已被拆毁。至今,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仍然坚持,所谓“雕花堂楼”,实为子虚乌有。

  陈天趣为此较了真,他拍下被毁照片,又找到“雕花堂楼”后人罗先生进行印证。周斌也证实,罗先生叫罗金堂,是他原来的邻居。

  据考证,罗家祖上经营着一家“怡泰祥铜锡店”,苏州闻名。“罗公馆”坐北朝南,共有六井,前有门厅、轿厅,然后是大厅,大厅后是小客厅,过天井后就是“雕花堂楼”。

  “这里每块砖石都是历史。”周斌指着拆迁后的废墟,感慨地说。

  他说,他并不反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但“除了‘洋苏州’(指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及‘新苏州’(指苏州开发新区),为什么容不下‘古苏州’(指桃花坞等老城区)及‘土苏州’(指郊区农家)呢?”

  他认为,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年轮,是文化和民俗的载体。他的照片里,呈现出被毁前的红木铺、地道小笼包店等,“拆了一个店铺,等于就毁了一门传统手工艺。”

  陈天趣认为,除了属于文保和控保范围的文化遗存,百年以上的老房子都不应该拆。对于古城区,不应大兴土木、拆旧建新,而要以修复为主,这样才能还原给后人真正的历史与文化。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