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报告文学陷入窘境? 专家称“追求商业化惹的祸”

2012年08月24日 11:29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报告文学陷入窘境 追求商业化惹的祸

  近日,有报道称由《红岩》杂志社发起的红岩文学奖,拟取消其中的报告文学单项奖。

  因为如今的报告文学作品大多是应景之作,缺乏应有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报告文学的春天已经不再,甚至逐渐走向衰落。更有网友认为,当下的报告文学,简直就是苍白的“表扬稿” !

  饱受争议的报告文学因何式微?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昨日,记者采访了辽宁省传记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徐光荣。

  他认为,当下的报告文学的确存存在许多乱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衰落期,只是欠缺培育它的丰沛土壤,它没有广阔的发表园地和展示平台。

  商业化宣传催生“吹捧文学”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症结,并不是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社会功能出现问题,而是很多承载报告文学的刊物不能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做出及时反应,而变得极度商业化,常常是为某位企业家或者为固定的商业目标服务。 ”

  在徐光荣看来,报告文学商业化是问题的症结之一。

  徐光荣坦言,现在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借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宣传,致使报告文学大多沦为“吹捧文学”,严重糟蹋了报告文学的形象。

  而一些真正反映和透视社会真实状况的报告文学,却鲜有面世的机会和环境。

  早年的《文汇月刊》、《报告文学杂志》都曾登载过很多优秀的报告文学,现在也都销声匿迹了,报告文学的载体没有了,就像脱离土壤的植被,缘何能够茁壮成长?反过来想,如果有良好的平台和优厚的稿酬,报告文学的境遇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网络时代并非只有报告文学受到挑战

  “当下各种文学的竞争态势日益凸显出来,但网络文学迅速渗透人们生活是不争的事实。换言之,各种传统文学体裁都面临着挑战,报告文学也只是其中之一,大众的态度不必过于悲观。 ”

  徐光荣说:事实上,报告文学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对某些重大事件的反应,报告文学发挥的作用是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无可企及的。

  譬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大批的报告文学作家赶赴灾区,对前方情况进行深入、持久的报道,辽宁省作家萨仁图娅,就是在爱心的驱动下,自费赶到灾区,夜以继日地收集素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出来。当然,那里还有许多新闻记者,但那些深刻、富有感染力的报道,这都是新闻无法替代的。 记者 李爽

  相关新闻

  报告文学题材应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光荣表示:“报告文学应具有相当的深度,对社会重大问题要有思考、有剖析。另外,报告文学想要引起人们关注,写什么样的题材是关键。 ”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通常都是好题材。譬如医患关系,杭州工业大学教授朱小军曾经写过一篇报告文学,阐述了医疗改革方面的问题,以及医生收取病人红包,医院以药养医等社会现实,因为报道的大都是负面的东西,笔者的采访遇到非常大的阻碍,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最终还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选取的正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并且对医疗黑幕和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朱小军也因此而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的成功源自对题材的正确选择。

  徐光荣认为,报告文学的形式通常会随着一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探索和变化。

  简单说来,每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报告文学本身的题材决定了它的形式,报告文学的形式是要根据时代和题材的需要不断进行变化的。

  专家观点

  报告文学死地求生得有新的角度和深度

  年轻作家多关注现实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作者们应该在作品的角度、深度和艺术性上下功夫,也要利用新媒体和人们新的阅读习惯。

  目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有2000多名会员,但40岁以下的很少,“年纪大的作家里,有一部分已经不太动笔,而年轻作家,有的是不愿意写,有的是没有能力写。报告文学写作跟小说写作不一样,小说可以独立在家里完成,报告文学一定要先采访,深入生活,跟社会打交道,很多年轻人不容易做到,年轻作家写作时自我表现比较多,对现实社会的参与和关注度还不够。 ”

  兼顾新闻与文学性

  彭荆风 作家

  目前擅长写报告文学的作家太少了,报告文学缺乏力作精品。报告文学要在报告事实的基础上彰显文学性,要有精美的语言和吸引人的情节,这就需要创作者具备较强的文学修养和肯钻研的精神。

  其次,写好报告文学,创作者要主动去体验生活,发现题材。

  作家还需要有发现素材的敏锐眼光,要把别人没有看到的素材组织出来。

  报告文学只有超越资讯的层面,在文本的创造、语言的雕琢上超越新闻报道,才有独特的价值。

  发挥延伸价值

  李朝全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

  当前报告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隐藏着危机,但仍顽强地生长着。现在,报告文学出现了电视纪实、电影纪录片、视频,以至微博报道、网络实录等新型样式或种类。

  比如可以将报告文学作品跟影视作品衔接,利用网络扩大作品影响等。这些以不同媒介表达出来的纪实,实质上是报告文学的延伸。这类新型报告文学受众更广。

  另外,要约写作和歌颂体报告文学占当前创作的很大比例。此类创作要做到坚守“不虚美不隐恶”的真实性原则。

  彰显独特人文价值

  陈歆耕 报告文学作家、《文学报》总编辑

  批判性是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但现在作家们缺少批评的勇气,所写的题材很多都是历史旧闻。严格来说,这是史传文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还有,就是大量的报告文学都是歌颂型的。

  凡是记者一窝蜂去写的题材,如果报告文学作家不能提供更有深度的内容或更新的视角,还不如放弃,另辟蹊径去挖掘被媒体忽略的 “死角”,加强报告文学的思想力和人文内涵,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上下功夫。 

  据《北京商报》《新民晚报》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