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瑚:中新社的黄金发展时期

2012年09月06日 15: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黄瑚:中新社的黄金发展时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在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

  (今年适逢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由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新闻文风改革及‘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8月31日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以下是与会者的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黄瑚

  中新社成立60周年了,据我对中新社历史一些粗浅的了解,中新社在历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发展时期。一个是在1952年成立后几年,当时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成为中新社的骨干,这个阶段是第一轮黄金时期,为中国打开了世界的窗口。

  第二次发展我觉得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然改革开放从1979年开始,但真正中新社队伍的形成,是改革高考以后的大学生。1986年时,新华社都要谈中新社了。

  这两个大的发展时期,也是中新社的两个辉煌时期。有一个政治背景,就是党和国家要重视国家形象。1952年是新中国形象,新中国政权已经巩固了,但是怎样向世界宣传中国?当时中新社服务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当然也和国家形象建设有关。1982年也是这样,文革之后的国家形象建设也很重要。最近这些年我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建设。从历史经验来说,每在国家形象建设时,都是中新社大发展时期。

  60年过去了,传媒环境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今天讨论“中新风格”和新闻文风改革的时候,首先要传承“空话不说”、“假话不说”,这些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讲故事当然还要讲下去。但是有些东西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要有变化,比如“长话短说”、“短平快”。我个人觉得,“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短新闻不是专业记者的拿手好戏。所以,我认为应该要有点变化。比如继续要讲故事,但是故事要有思想、有观点,所以今天要写的报道不是短新闻,应该是深入报道。

  中新社大发展可能要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要有一批新型人才。我来自大学,“90后”作为新的新闻工作者还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今天的大学教育非常提倡产学研结合,就新闻传播工作来说,就是要强调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应该和新闻传播实际相结合。中新社包括中国传媒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首先要由大学培养,所以,希望能够加强大学和媒介的联系,或者说联合培养。当然今天,我就非常希望中新社和复旦新闻学院能够有更紧密的合作。

  我非常简单汇报一下复旦新闻学院的几项改革。过去我们强调杂家,今天可能更需要专家。当然大学教育,最近也在学美国强调通识教育,但是新闻学在改革的时候,也说通识教育不是让学生闭着眼睛在复旦把所有学科都学一遍。最近在上半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了一项改革,今后我们的毕业生要求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新闻学专业,我们还是要当记者;二是要有其他的专业背景,通识教育继续在学,但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你可以学音乐和绘画等。

  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也要做一件事。今年9月份,新闻学有100多人进来,我们要把他们分到学校其他的专业,2012级的学生现在暂定分到经济学专业、社会学专业、电信工程与技术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去。而且我们和这几个专业的领导和教授都商量好了,就是希望“一加一”,有一个新闻专业,还要有第二专业,时间分配上是各一半。当然这还达不到专家型记者的要求,但至少是有某一个专业基础的记者,以后我们还要扩展。

  这个做法我们还要征求业界和各方面的意见,所以今天向各位汇报一下,希望能够得到中新社的支持,这种学过新闻和经济的,希望能够到你们的经济新闻部门实习,希望和中新社能够再进一步交流合作。

【编辑:庄百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