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立群呼吁正确传播历史:要对得起观众和历史

2012年10月12日 20:4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从《汉代风云人物》到《王立群读史记》,有着扎实史学功底、讲话又不失幽默犀利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举成名,同时也是“百家讲坛”上收视率最高的主讲人之一。随着“读宋史”系列的热播,王立群前不久出版了他的新书《宋太祖》。

  日前,王立群携新书来到上海签售。签售会原定于下午2点开始,1点刚过,上海书城2楼签售台前的队伍便已经排到了电梯口。在读者们热情的催促声中,王立群早早地从休息室走出来。看着绕了几圈的长队,记者问他,打算签几个小时?王立群说:“不知道。但就算再晚,我也要为每一个读者签名。 ”

  为宋代“正名”

  记:新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用传记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讲解赵匡胤“反腐倡廉”和“改革”精神。宋太祖其实是一位因研究界研究不够深入而“被委屈”的帝王。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著作中曾分别提到宋代出现的积贫和积弱。这本是两个方面的话题,可是我们的历史课本却将这两个词拼在了一起,令学历史的人只记住了四个字——积贫积弱。于是以后提到宋代,大家就会从这四个字解读,认为这个朝代有很多的问题,从而对宋太祖有所误解。这是对历史的阉割。这本书除了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之用外,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记:能讲述下创作过程吗?

  王:三年前我就开始研究“读宋史”系列的资料了。“百家讲坛”之后,我又再次对稿件进行了整理。 “百家讲坛”的录制与这本书的创作基本同步,大致可以分为看、写、缩、讲四个步骤。所谓看,就是看原始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这是最重要、最耗时间的一步。我把原始文献分为三级: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一级文献是可信度最高的文献,比如《资治通鉴》《宋史》这类,我的书和节目讲稿中有 90%以上的内容是根据一级文献写的。二级文献是诸如各类宋代笔记等可信度稍差的文献,我的作品中会偶尔用上一点二级文献。三级文献是 《宋史纪事本末》等可信度不高的文献,这类文献都是作者糅合了多种历史资料并经过自己再加工所得,可信度最低,我在创作时绝对不会用到三级文献。“看”之后就是写稿子。随后是“缩”,电视讲坛不可能照着稿子一字不差地念。而且我眼睛不好,每篇讲演稿都有约1万字,密密麻麻的5号字打印在纸上,根本看不清,所以我把它压缩成两千字左右的提纲。前四步都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步“讲”就水到渠成了。

  一“站”就是7年

  记:怎样与“百家讲坛”结缘的?

  王:当时“百家讲坛”正巧有一位编导是河南人,他很欣赏河南大学的文学史料研究工作,2005年12月,他们来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那天大约有20个老师一同竞争,我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台,讲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讲完后编导请我去隔壁的房间去试录像,他们告诉我,我是河南大学主讲人的首选,并通知我十几天后进行节目试录。 2006年1月,我正式走进了央视演播室。

  记:你觉得自己为何会被选中?

  王:主要还是我对历史比较熟悉,另外可能我讲的内容比较符合电视节目的需要。在海选时和试录制时,我讲的内容都是《史记·项羽本纪》以及如 “鸿门宴”等内容。我们学校除了正常教学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每年给全省中学语文老师做培训。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给老师们上课。当时的中学课本中收录了 “鸿门宴”,所以每次我都会讲“鸿门宴”。加上我在大学里上课,与项羽有关的故事我起码讲了好几百遍。不仅对内容非常熟悉,而且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讲课方式,这让我在海选中具有了一定优势。

  记:从2006年到今年,你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似乎没断过。

  王:“百家讲坛”开播10多年了,登上节目的名家也超过了1000多人,这其中能连续讲上好几年的人不多,我在这个讲台上站了将近7年,自己也感到挺不容易的。跟我同时期上节目的还有易中天、于丹等优秀学者,我那时根本没想过会出名,只是一心想着把节目录好就行。2006年我的节目第一次播出,收视率还行,之后讲吕后,收视率更高。后来我知道,2006年我节目的收视率在“百家讲坛”里是最好的,这也使我在节目里站稳了脚跟。2007年我开始讲汉武帝,2008年奥运会期间讲了秦始皇,2010年到2011年讲刘邦,其中2011年连续3个月一共播了92集。这个月要讲宋太祖的弟弟,预计明年下半年能与观众见面。

  讲史要有责任感

  记:历史类讲坛节目怎样才能让观众满意?

  王:要让观众满意就必须对得起观众,要做好两点:讲什么和怎么讲。 “百家讲坛”是一个普及学术的节目,观众不是专业学者,所以我尽可能地讲得通俗。但我本身是一名学者,必须让节目有含金量。在内容上,每个历史人物一生都做过许多事,这就需要我来进行筛选。而且我在讲人物时除了会加入一些我的个人色彩外,还会综合多位研究者的观点,尽量让我讲述的内容能代表宋史研究界大多数学者的评价和观点。而“怎么讲”,就是要把专业的历史知识转换成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比如我的节目中有一集叫《万事俱备》,讲的是宋太祖平南唐之前做的准备工作。写完讲演稿之后,我就觉得这集很难讲,因为宋太祖做的准备工作实在太多。我琢磨了一个多礼拜才想到怎么讲——就把宋太祖做的所有事情概括为四个“什么”:他做什么、有什么、怕什么和缺什么。这样观众容易懂,一听就记住了,记得住他们就愿意看。

  记:你对目前众多的历史文化产品怎么看?

  王:我把历史分为四个形态: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和人们接受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一瞬即逝,不可重复。如今史学界流传下来的许多资料文献大多属于记录的历史,它们都非常专业,一般人难以看懂。传播的历史是指历史读物、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它们被人们广泛接受后,就会让人们形成自己所接受的历史。传播中的历史起到的作用最大,因为它能直接影响普通百姓对历史的认知。但现在许多历史类文化产品的质量我实在不敢恭维。比如一些历史普及读本,整本书中找不到一处引用历史文献的地方,全是作者自己创造,读来让人难以信服。而许多电影、电视剧更是一味追求票房,缺少了历史的严谨性。所以说现在的历史类文化产品充满了娱乐性,与其说普及历史,还不如说是消费历史,很容易误导读者。但现在不少人都是通过电视电影、游戏、小说等了解历史,结果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所以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行正确的历史传播,传播历史既要对得起百姓也要对得起历史。这是每个从事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也是我在“百家讲坛”上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原因之一。记者 许光耀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