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在北京开幕

2012年10月24日 22: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24日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外遥感专家、遗产研究专家和遗产管理决策者相聚一堂,围绕“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观测新时代”主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表示,空间信息技术以独特的工作原理与方式已在遗产保护和恢复方面发挥作用,并日益成为遗产监测与保护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一定会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新的巨大贡献。

  中科院副秘书长潘教峰指出,遥感技术作为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的新手段,为考古提供了大量遥感信息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Patrick Mckeever认为,遥感技术已成功应用到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并在气候变化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提出,应将遗产保护视作国家战略问题,提高人们遗产保护意识,加强各国科学家合作,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遗产开发与利用,解决遗产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称,中国当前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开展的相关工作,实现对建设工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变化、火警突发情况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调查,促进了风景名胜区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理事会代表Mario Hernandez说,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地球上的自然文化与遗产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尝试,该机构希望能够更多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世界遗产的空间监测和空间认知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相关科研、教育与培训工作。

  本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童庆禧认为,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获取世界遗产的空间信息可以使各个研究团体形成密切合作的平台,应在世界范围内组建一个空间探测遗产地的国际合作网络。

  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作大会致辞说,世界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世界遗产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技术与有效手段,此次国际遥感考古会议将解决空间技术应用与世界遗产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诸多研究难点。

  国际遥感考古系列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于2004年发起,此前已先后在中国北京、意大利罗马、印度蒂鲁吉拉伯利成功举办三届。今年的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为期3天,将结合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球信息通信技术、网络与高性能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深入交流和研讨空间技术应用于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历史成因及其变化的理论与方法,展示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探测与保护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将探讨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