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藏族多声部传承人多年事已高 面临后继无人尴尬

2012年11月02日 10:39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当清晨升起第一缕阳光,松潘县红土乡的泽里梅老人总会和老朋友洪措梅一起,赶着家里的几十头绵羊走向不远处的草场。泽里梅已经90岁了,洪措梅只比她小一岁,两人脸上“沟壑”纵横,腿脚不便。但只要在山上的小石屋前坐定,两人低沉、苍凉的山歌声便会在空寂的山间回响。她们是当地公认的“歌王”,最拿手的是藏族多声部的“那依”。在流行音乐无处不在的今天,也许这是这里最后的“藏族多声部”。

  山歌唱了80年

  在泽里梅所在的寨子,她和洪措梅是最好的朋友,“那依”也一唱就是80多年。泽里梅的儿子告诉记者,两位老人的经历非常传奇。“泽里梅7岁就开始放羊了,洪措梅是她的邻居。”每天清晨,两姐妹带着酥油茶和小麦馍馍上山,一边拧羊毛一边歌唱,直到日落西山才吆喝一声,又赶着羊群回家。年复一年的相伴,两人所唱的“那依”便渐渐默契起来。长大后,她们嫁到同一个寨子,两人继续在一起牧羊、唱歌。

  四川音乐人汪静泉上世纪80年代在采风民族音乐时,曾前往红土乡木西村。村长听说他想找最会唱民歌的,直接为他叫来了两位老人。坐在火塘边上,两位老姐妹只一个眼神交流,再庄重地右手托腮,歌声便几乎同时响起。汪静泉听呆了,两人虽然都已60多岁,可歌声依然是张口便来。尤其演唱前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却气韵贯通非常默契。更让他觉得神奇的是,两位老人演唱同一首歌的曲调长短始终一样。他曾多次为他们录制演唱的视频和音频,有一次做视频时发现有一首歌的视频被错误地安放在另一首歌的录音下面,当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找来以前的录音对现在的口型,居然发现一秒不差。泽里梅的儿子说,两位老人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向寨里的老人学唱“那依”,牧羊七八十年,“那依”也唱了七八十年。“她们至少会唱六七十首‘那依’,这些歌曲,已经融到她们的血液里了。”

  天籁之音后继无人

  尽管如今年事已高,儿孙满堂,两位老人不变的习惯仍是上山放羊。2012年9月,洪措梅到在松潘县城工作的儿子家小住,才几天便因为身旁没有老伙伴而坐立不安,闹着要回老家。不得已,泽里梅的儿子带着老母亲也进了一趟县城,两位老姐妹拄着拐杖在松潘古城里转了一圈。在松潘古城墙边,两位老人又开始引吭高歌。

  汪静泉告诉记者,早在当年他采风时,就期待着能够把藏族多声部带出大山,因为这种独特的音乐模式,蕴含了太多的秘密。

  2010年,中国原生态歌手大赛在西安举行。汪静泉非常希望能把泽里梅和洪措梅带去参赛。怎奈两人年事已高旅途不便,最终作罢。“在2006年通过央视青歌赛推出了羌族多声部后,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把藏族多声部推出来。”不过,当组委会看到他送去的视频时,仍然被深深打动,特别颁给了两人一个特别奖,让汪静泉一了心愿。

  不过,藏族多声部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泽里梅的儿子说,他们其实也会唱“那依”或者“德唆”等民族音乐,但懂的显然已经没有母亲们多了,自己的孩子那一代,能唱的就更少。

  (吴晓铃)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