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旬老人曾救飞虎将军陈纳德 获赠电筒和食物

2012年11月06日 08:2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八旬老人曾救飞虎将军陈纳德获赠电筒和食物
幺荫芳老人展示据说是当年陈纳德将军送给他的军用水壶和电筒。
    幺老收藏的据说是陈纳德送给他的军用水壶,水壶壶身下部铸有“U.S.”、“1945”及“A.G.M.CO”等字样。其中,“U.S.”明显被刮过。

  荔湾区八旬老人讲述上世纪40年代与美国飞虎将军的“三面情缘”  

  穿越今昔

  1941年7月,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率领“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中国参与抗日战争。“1944年,陈纳德送我的电筒和军用水壶,我一直珍藏着,即使搬家丢了那么多东西,它们都好好的。”68年过去了,让幺荫芳老人念念不忘的,是他与飞虎将军陈纳德的三面之缘。

  日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找到本报记者,讲述了这个埋藏在心底68年的秘密。一段中国平民百姓与飞虎将军陈纳德之间的故事由此揭开。

  文/记者汤南

  实习生周洁

  图/记者庄小龙

  自述

  一个雨后的下午,在广州市荔湾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82岁的幺荫芳老人拆开报纸、塑料袋等多层严密包装,将一个套着饭盒的水壶、电筒、及一把断了把儿的锋利小刀放在桌上。

  第一面:

  救飞行员陈纳德致谢

  摩挲着这些物品,幺老的思绪回到了68年前。幺老称,他是河北唐山人,父亲是铁路职工,1944年时,他们住在湖南衡阳东洲的铁路边上。夏天的某一日,一架机头底部“长着”鲨鱼巨齿的飞机滑过他家木房子的屋顶,“轰”的一声坠落在铁路边,一个外国飞行员从战机里爬出来呼救。

  “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不过帮助中国打日本鬼子的美国‘飞虎队’在老百姓中是家喻户晓的。”幺老告诉记者,他跟着父母、哥哥赶紧跑去救这个飞行员,“他的胳膊受伤了,我们给他涂红药水,用纱布包扎,还端水给他喝,很多邻居都来看。”

  “很快来了3辆吉普车,一个穿着飞行服、戴着眼镜、样子挺威武的军官抱着一张毛毯,给受伤的飞行员披上。”幺老说,了解情况后,这个军官很感激,再三对幺老一家人及周围百姓说:“三克油(记者注:Thank you),谢谢。”

  后来听大人讲,幺老才知道这位军官就是陈纳德。当时为了保卫衡阳,陈纳德每天派出5架飞机从衡阳东郊机场起飞,日夜巡逻。那天,8架日机从武汉沿湘江低飞入侵衡阳。“飞虎队”的10架飞机迎战,一架“飞虎战机”在战斗中受损,坠落在他家附近。

  第二面:

  飞虎将军送电筒、小刀

  “事情过去不久,中华营造厂招工到宝庆(今湖南邵阳)修飞机场,管吃管住,每月还有6元工资”,幺老说他高小毕业后念不起书,遂报名去当小工。

  幺老回忆道,机场就在宝庆东郊三面环山的草地上,工人们铺上片石,再用黄泥汤浇灌,然后由30多人拉着大石来回碾平。7月的骄阳似火,工人们午休时分,他见石磙上沾满泥土,就用铁铲将它们清除干净,“这样,工人们下午干起来会轻松些”。

  陈纳德看见了,让翻译把幺老叫到跟前,问他“为何不午休”。幺老回答说:“为了早日修好机场,让‘飞虎队’把小日本的飞机都消灭光。”陈纳德认出他就是衡阳的那个男孩,当即从身上解下一个手电筒,连同一把小刀、一支钢笔送给他。

  第三面:

  获准到美军餐厅拿食物

  幺老接着回忆说,1944年冬天,他全家走到广西南丹,最后沿着铁路逃难到了贵州独山。“已经有亲戚先到了独山,我们就寄住在他们家”,幺老说,当时没吃的,他和哥哥经常到街上要饭。“1945年的一天,在街上居然遇到了陈纳德跟几个飞行员,真是喜出望外。”通过懂中文的随行同僚,陈纳德知道幺老一家逃难生活极其艰难,不仅请他们哥俩在街上的小馆子饱餐一顿,还写了张字条,让幺老找到S上尉,到美军在独山驻扎的部队餐厅拿食物吃。

  “飞虎将军临别赠水壶留念

  陈香梅曾劝捐文物被婉拒”

  “我们兄弟俩拿着个白面口袋去了”,幺老清晰地记得,当时不敢多拿,S上尉人很好,把大块大块煮熟的牛肉、鸡肉和猪肉往他们的口袋里装,“我们带回家,六个人都吃不完,后来还让我们带东西去装汤”,回忆中,幺老几度哽咽。

  就这样,幺老一家一直靠美军餐厅接济的食物维持生活。“直到一天,S上尉告诉我,陈纳德已经回重庆辞行了,总统让他回国,他临走前留下一个军用水壶送给我。”拿着水壶,幺老红着眼圈对记者说。

  “要不是陈纳德,我们真有可能饿死在独山。那么好的一个人,他走的时候,我们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回忆至此,幺老禁不住老泪纵横。直到1945年7月,黔桂铁路复员登记,幺老进入铁路系统工作,谢别S上尉。后来,他先后在衡阳铁路局、广州铁路局工作,并在荔湾区定居。

  68年来,无论逃难,还是搬家,幺老都将陈纳德赠送的物品视为珍宝,带在身边,“从来都舍不得用,就是那支钢笔不知道在哪里丢了”。这些年来,幺老从未向几个儿女提及他与陈纳德的故事,只是“现在老两口年事已高,应该让几个孩子知道。”

  记者看到,水壶是铝制的,壶身下部铸有“U.S。”、“1945”及“A.G.M.CO”等字样。其中,“U.S。”明显被小刀使劲刮过,字体已经模糊。另有一个半高于水壶的饭盒,刚好可以套在水壶底部。

  与常见的电筒不同,那支军墨绿色的胶壳手电筒呈“7”形,手柄上有金属别扣,可将电筒别在腰间的皮带上。电筒印有“TL-122-B”、“GITS”、“MADE IN U.S.A”字样。这两件物品都极具便携、轻巧等特点,尤其适合长途跋涉在野外使用。

  半片小刀仍光洁如新,锋利可见。“这把刀是不锈铁做的”,幺老拿着一个磁石靠近,刀片被瞬间吸住。

  据幺老说,前几年,陈纳德的遗孀、美中友协主席陈香梅赴京开会途经广州,他曾带着陈纳德赠送的电筒和水壶与她见面。“陈香梅说,这些二战时期美军的用品都成珍稀文物了,劝我捐给美国的二战博物馆”,幺老没有答应,“这是我和陈纳德将军的友谊见证与纪念,我哪里舍得啊!”

  历史有待证实

  欢迎提供线索

  经过记者的多方查找,幺老提及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事件确实有史料信息与之相对应,他珍藏的物品也应该属于二战时期美军军用物品。其中,水壶上的“A.G.M.CO”及电筒上的“GITS”均为生产厂家的名称,这两家美国企业均创立于1910年,是两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企业。

  然而,因为缺乏照片、字条及相关人士的进一步佐证,如何能证实这些物品就是陈纳德相赠的,老人也无计可施。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