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优秀童谣作品面临创造难题:70岁给7岁写童谣

2012年11月13日 16:0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第三届上海市优秀童谣作品征集活动颁奖典礼暨唱游活动启动仪式日前举行。本次征集活动分为未成年人组和成年人组,记者发现,在成年人组的获奖者中,已退休者占了七成以上。“70岁给7岁写童谣”,童谣难免少了童趣。

  获奖者多已退休

  记者在颁奖现场看到,上台的成人领奖者大多须发皆白,翻阅获奖作品集后发现特别奖的10位获奖者中,有6人的介绍中写着“退休”,未写明退休的4人中,经记者了解,有3人也已经退休。一等奖的成人组5位获奖者全部为退休老人,二、三等奖的获奖者也大多已退休。

  可读性有所欠缺

  本次征集共收到童谣2657首,作品数和征集范围创历届新高,其中沪语童谣也不少。少年报社副总编姜丽军说,参赛者中还是有一些年轻写作者的,不过最终获奖者中年轻作者比例不高。上海推荐的童谣作品在历年全国优秀童谣征集大赛中总数和获奖数都名列前茅,今年中央文明办等部委主办的2012年全国第三届优秀童谣评选活动中,上海推荐作品的等级奖的获奖数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一。

  但她分析,从整体的创作情况来看,年轻作者和年长作者作品的素材不一样,老作者的作品格式、创作比较有技术含量,注重立意和文学性,但可能生活气息、可读性弱一些。小朋友自己创作的童谣,虽然文字稚嫩,但好玩上口。像未成年组一等奖作品《小手》:“食指拇指碰碰,做只小鸡叫叫:叽,叽,叽……”简单而童趣盎然,又很具韵律感,适合小朋友们念。

  稿费低青年远离

  获得特别奖的巫惟格提出希望,最好年轻人能多写点童谣。他认为年纪大了写童谣,对儿童心理把握得不够好,但现在的年轻创作者们离开童谣比较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童谣发表阵地比较少,收益也少是主要原因。姜丽军说,一篇童谣在杂志上发表,100元的稿费就到顶了,“老的小的可以凭兴趣写写,中间的人要养家糊口,单靠这点稿费肯定不行。”另外一方面,她也认为,很多中青年人的童趣反而不及老一代。

  记者在颁奖典礼现场随机询问了几位未成年组获奖者的父母是否自己也写童谣,回答多是否定的。问及原因,或是谦虚回答“写不来”,或是笑言“没时间”。但有趣的是,他们表示,在孩子创作童谣时,多少会给予帮助。

  有必要培训技巧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忻雅华告诉记者,本次参赛的很多作品并不是童谣,而是朗诵诗,没注意到童谣的基本创作要求,比如最好押韵,强调朗朗上口,强调童趣。所以这次评选的获奖作品集《沪上新童谣》除了收入获奖作品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创作上的点评。

  在颁奖典礼上,优秀童谣唱游大赛启动,主办方希望借此推动新童谣的传唱,也吸引更多人参与创作。忻雅华建议说,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童谣创作,一方面希望报纸刊物能多一点发表童谣的栏目,另一方面,写作技巧上的培训也是必要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歌谣专业委员会每月举办的沙龙就经常研讨童谣写作技巧,也会与学校合作进行培训,但目前培训对象以学生为主,她认为其实可以针对老师搞一些培训。

  特别奖获得者中唯一未退休的王琰玉是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的教师,她说,童谣学习和创作是他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老师、家长、学生都参与进来,幼儿园还专门出了一本培训手册,讲解童谣创作的基本原则,包括一些用韵方面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对大家帮助很大。

  (夏琦)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