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古代体育讲究君子之争 天子通过射礼选拔诸侯

2012年11月27日 16:06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东汉画像石上的马技图案。(关山月美术馆供图)

  战国宴乐战纹铜壶上的射箭画面。 (关山月美术馆供图)

  张吟午在深讲演。(关山月美术馆供图)

    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是怎么进行体育运动的?中国古人的体育精神如何?11月24日,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吟午做客关山月美术馆,从古代文物中选取体育竞技的场面,和现场观众分享了她在文物研究中认识的中国古代体育。

  此次讲座是由本报参与主办的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第80期。讲座围绕2012年四方沙龙的主题“艺术中的生活”,以《其争也君子——从文物看中国古代体育》为题,展现了中国古人君子之争的体育精神。

  从文物看中国古代体育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明确的体育概念,“体育”这个词汇是19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古代体育是循着生产技能、练武、养生、娱乐这几条线索发展的。比如射箭一直是获取生活资料和军事行动的手段,蹴鞠在汉唐是练兵的项目,到宋朝才成为单纯的娱乐,而捶丸和围棋则始终是娱乐活动。

  张吟午从射箭、投壶、骑马、长跑、举重、冰嬉、棋弈等13个项目,全面介绍了古代体育的面貌。从画像砖、丝织物、青铜器、唐三彩、岩画、漆画等不同文物上截取体育画面,带领观众回到古代体育运动的现场。

  古人擅长花样滑冰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起源于西方的体育盛会,近代的很多运动也是从西方传入,但事实上,很多运动在中国古代早已产生,比如长跑。张吟午介绍,在古代军中,走和跑是重要的训练项目。早在战国时期,军队中就有在车马前面徒步跑的“伍伯”。到了宋代,政府设置了 “急角递”,用于急行传送书信或探送情报,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元代禁卫军开创了一种叫“贵由赤”的定期长跑比赛,在元大都和上都分别举行,距离为90公里。

  再比如滑冰,中国古人不仅滑冰,而且还是花样滑冰。在现存的《冰嬉图》中,可以看到各种姿势的滑冰竞技。清王室祖先世居长白山,除了狩猎和骑术,还特别擅长滑雪。后来清王室入主中原,滑雪仍是一个军事训练科目。

  在古代体育中,还有不少和现代运动相似。在汉画像石砖中保存着很多“百戏”图案,其中有不少体操动作,比如单手倒立、翻筋斗。另外,曾在唐代风行一时的“蹴鞠”,被视为中国式的足球运动。而古代的“捶丸”则和现代的高尔夫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宋代瓷枕上的《童子捶丸图》中可以看出。

  射箭场上的君子之争

  最早的体育运动射箭起源于狩猎,早在石器时代,中国人已经在狩猎中开始射箭,这也是延续至今最古老的体育运动。谈到射箭,张吟午特别提到诸侯的“侯”字。在甲骨文中,“侯”的字形上面像张开的一块布,下面是朝上的矢(箭头),表现了中靶的瞬间,这个字的本意是箭靶。在古代天子举行大射,称作“射侯”,“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所以,善射者备受尊崇,这就是诸侯之“侯”的来历。张吟午向观众展示了战国宴乐战纹铜壶上的嵌入图案,左侧堂上有五人正序列持弓待射。

  “射”被孔子列入君子六艺之中。古人把射箭和礼仪联系起来,认为礼射立德正己。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呼!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儒家认为,射手在赛场的进退必须符合礼规,内志要端正,外体须挺直,握持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能射中目标,这一过程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所以,古时候天子通过射礼选拔诸侯。儒家认为,射礼中蕴含着仁厚之道,所以要通过礼乐来提升射事的品质。

  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中国古代体育竞技不仅讲究礼仪,而且强调公平竞争。由原始摔跤演变而来的相扑运动曾在宋代风靡一时,宋代称相扑比赛的规则叫“社条”,称裁判为“部署”,赛前双方要立下生死文书,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暗算。所以,不论中国古代相扑还是现代日本相扑,比赛前都要张臂抬腿,以示没有携带暗器。

  另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是围棋,围棋是用智慧娱人生的棋弈。中国人对围棋是很推崇的,东晋开始就把围棋叫做“手谈”,它有启智、明道、怡情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智慧的体现。围棋的规则很简单,但是变化繁复,强调掌握全局的能力,所谓“推弈可以尽达生之旨”。

  张吟午认为,中国古代体育中所表现出的君子之争、和谐共存,也符合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赛场上的“君子之争”是一种由规则掌控和道德指引的有序竞争,中国古代体育提倡的精神和规则,今天仍然可以继承。

记者 梁瑛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