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藏戏演员外流现象严重 专家呼吁建长效保护机制

2012年12月10日 17: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西藏的民间藏戏队普遍存在人员流失等现象,状况堪忧。有关人士认为,古老藏戏急需破解现代土壤的生存困局。

  藏戏演员收入微薄外流现象严重

  藏戏分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两大剧种。其中,蓝面具藏戏又分迥巴、江嘎尔、香巴和觉木隆四大流派。

  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吾其乡是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的故乡,相传他于公元15世纪在这里创立了蓝面具藏戏的第一个职业化戏班--迥巴藏戏班。

  作为西藏迥巴藏戏的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4岁的朗杰次仁现任日吾其乡迥巴藏戏队队长。“藏戏队成立于1991年,现有演员25人。”他说。

  朗杰次仁介绍,迥巴藏戏队恢复了《顿月顿珠》《洛桑王子》等传统藏戏剧目的演出,每年都被邀请参加雪顿节、珠峰文化节等大型活动。

  可是,现在演员们很难聚齐了,藏戏队约有14人在外面打工,剩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按现在的形势走,藏戏队可能会解散。而且全队就我有能力教徒弟,我将慢慢地老去,如果迥巴藏戏在我手里断掉,我心里会很不安!”满脸沧桑的朗杰次仁说。

  他的4个儿女中,只有大儿子旦增学了11年藏戏。由于太难,今年25岁的旦增改成了乐器伴奏。

  父子俩参加藏戏演出每年仅收入2200元左右,全家9口人靠10多亩地和60多只羊维生。“再困难,我也要坚持下去。”朗杰次仁说。

  西藏多数民间藏戏队的境遇与迥巴藏戏队相似。朗杰次仁说,他很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但是藏戏演员至少需要六七年的磨炼才能成熟,如果年轻人都去打工,藏戏技艺肯定要失传。

  政府部门积极扶持民间藏戏

  深植于民间的藏戏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内容既有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的演绎,又有劝善止恶、规范伦理的说教。2006年藏戏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杂技等艺术元素,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门类,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志群认为,藏戏是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戏剧特色的一个剧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保护藏戏就是保护了藏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

  据他介绍,在旧西藏,藏戏艺人多为流浪艺人,朝不保夕,藏戏濒临消亡。为更好地抢救和保护这一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项目,1960年西藏成立了歌舞团,下设歌舞、话剧、藏戏三个演出团。两年后,分别成立了西藏歌舞团、西藏话剧团和西藏藏剧团。从此,西藏有了藏戏的专业团体。

  “民间藏戏队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全区约有120支民间藏戏队,其中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藏戏队、山南地区琼结县的宾顿巴藏戏队等已成业界翘楚。”西藏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阿旺丹增说。

  他告诉记者,2003年迥巴藏戏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试点之一。2005年起西藏启动了藏戏普查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同时,恢复了《文成公主》《朗萨雯波》《智美更登》《苏吉尼玛》等八大传统藏戏的演出,并进行了录音录像。

  此外,西藏承办了全国藏戏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成立了“西南五省区藏戏研究会”,出版了《中国藏戏史》《八大传统藏戏剧本集》等专著,创建了雅隆扎西雪巴等藏戏传习所,切实推动了藏戏的研究与发展。

  如今,西藏自治区每年给每支民间藏戏队下拨2万元经费,用于购买服装道具等;给每位传承人发放数千元补贴,鼓励他们培养新人。另外,一些地、市、县也采取了不同的扶持措施。

  迥巴藏戏传承人朗杰次仁说:“政府出资给我们建了文化活动站,使藏戏排练有了固定场地,大家都很高兴。”

  专家呼吁建立保护藏戏长效机制

  民间藏戏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仍面临经费不足、收入微薄、后继乏人等困扰。为此,刘志群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保护藏戏的长效机制。

  首先,强化对民间藏戏队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藏戏演员全靠每年三四次的大型演出赚上一两千元,难以养家糊口。建议在不演出的时候也给他们一定的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坚守祖先的文化遗产。同时,积极建设排练场地、更新服装道具等,为民间藏戏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藏戏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民间藏戏演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老艺人基本为文盲,年轻人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建议在各地推广建立传习所,以吸引更多文化水平高并对藏戏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为藏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将藏戏学习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比如在民族院校设立藏戏班,培养专业人才。

  再次,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藏戏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品牌。建议筹建西藏乃至全国的藏戏艺术中心,积极开展藏戏培训、汇演、会展等工作,促进各藏戏流派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创新,培育、壮大迥巴藏戏、觉木隆藏戏包括拉萨雪顿节等品牌,力争使这些品牌从西藏走向全世界,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推动藏戏的原生态传承与发展。

  (杨步月、彭茜)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