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霍尔特人》中译本上市 呈现真正完整托尔金

2012年12月17日 11:23 来源:深圳晚报 参与互动(0)

  霍比特人来了

  托尔金大“家族”齐了

  完整托尔金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多年以前,在牛津大学当语言学教授的J.R.R.托尔金,一边困乏地批改着枯燥的考试考卷,一边在一张空白的纸上潦草地写下:“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

  从这一刻起,托尔金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建立一个新的“英语世界神话体系”,这句话后来衍生出一部奇幻经典《霍比特人》。几年后,也就是1937年,《霍比特人》首版;17年后,续作《魔戒》出版。虽然此前有许多其他作者的奇幻作品,但公认是托尔金大获成功的《霍比特人》和《魔戒》直接导致了奇幻文学这一文类的全面复兴,托尔金也因此被公认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托尔金,在中国的形象并不十分鲜明。他的作品或者被装扮成电影书的模样,或者被打扮得像个儿童读物,甚至是低廉通俗读物的形象……真正的托尔金绝不是这样。2012年12月初,世纪文景宣布将推出“J.R.R.托尔金的全系列作品简体中文版”,他们的野心是,不仅仅是出版《霍比特人》、《魔戒》,而是呈现一个真正完整的托尔金。

  《霍比特人》来了

  12月14日,改编自托尔金《霍尔特人》的同名史诗大片在全球同步上映,而由世纪文景推出的新版《霍尔特人》中译本,也在国内部分书店同步上架,这是“托尔金全系列作品”首推的第一部。世纪文景总经理施宏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此举并不是刻意为之,对托尔金全系列作品的引进出版,自2011年9月初,他们便和托尔金作品的版权方——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和托尔金基金会开始了全面商谈。这次引进,虽然沟通的时间较长,但也非常简单。“我们把自己对托尔金的理解告诉对方,并坦陈,我们是小公司,如果需要‘重金’购买版权,我们就必须得离开这个谈判桌。”最终,世纪文景对托尔金的理解打动了版权方,2011年底成功签约。版权方告诉施宏俊,有出版社愿意出多一倍的价格拿下托尔金的所有版权,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世纪文景。

  “这一次,我们将重新引进翻译托尔金教授的全部作品,要让中国读者的书架上也能摆上一套不输给世界任何国家托尔金迷的完整收藏。”施宏俊表示,从《霍比特人》开始,他们将在未来5—7年的时间里,全方位引进将囊括托尔金原著及周边研究的20部作品,包括当代奇幻作品的鼻祖《魔戒》,《精灵宝钻》以及涉及中洲世界庞大世界观的数种传奇作品。还有此前从未被内地引进的原版艺术类周边作品《〈霍比特人〉的艺术》、《艾伦·李<魔戒>素描集》、《霍比特人地图》、《中洲世界地图》……等。通过全面引进托尔金的作品与研究著作,像帕慕克作品系列一样整体规划,打造成高品质的“文学大师全系列作品”。通过全新的译本,重塑托尔金作品应有的文字品质;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版别的出版物形态,让中国读者能够享受高水准托尔金作品。

  重新认识托尔金

  在此之前,托尔金在中国内地的出版物并不少,人们因为电影《魔戒》而开始认识托尔金。但随着《魔戒》系列引入中国内地,我们却看到对这部作品的奇异反应:一方面是普通读者的欢迎,一方面是学术界心有灵犀般的冷漠——不单单是反感、厌弃——连简单的指摘、挖苦都难觅其踪。《魔戒》的引进,对国内正统文学界来说,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

  施宏俊认为,托尔金在中国的形象一直不鲜明,人们对奇幻文学的偏见,来自于奇幻文学泥沙俱下的现状。所以,人们更应该回到奇幻文学的源头,阅读真正的奇幻文学。在国外逛书店,你会发现无论书店大小,都会有一个专门的奇幻文学的书架,可见奇幻文学并不是简单的一时现象,而大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一股潮流。

  如果把托尔金仅仅理解为一个类型作家还远远不够,他是牛津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曾经是《牛津英语字典》的编辑之一。他的语言学背景,让他从一开始写作时的企图,便不是写几本畅销小说,而是想建立一个新的“英语神话体系”。带着这样抱负的托尔金在写作过程中却不是正襟危坐,而是举重若轻,比如《霍比特人》一开始是托尔金写给自己孩子的炉边故事,是适合有童心的普通人来读的经典。

  在西方世界,托尔金作品的粉丝上至王储,下至平民,许多名人和大师在其列,包括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家J. K. 罗琳、史蒂芬·金等。J. K. 罗琳曾表示:“《哈利·波特》写到最后一卷时,我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会超越托尔金,他的作品里有全新的语言和神话,而我的魔幻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这一次,托尔金带着《霍比特人》等一系列作品,“住到”中国来了,是中国读者重新认识他的一次机会。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