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纪录片年出口两千万美元 国际化成发展趋势

2012年12月27日 2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马海燕)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820.9亿美元,影视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仅为1.56亿美元,不到服装贸易出口的0.1%,而纪录片只占到所有影视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14%,仅有不到2200万美元。

  纪录片亚太国际高峰论坛今日在京举行,诸多业内人士就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道展开讨论。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表示,对中国而言,广泛开展纪录片国际合作,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题材、东方视角”,应当成为中国纪录片与国际沟通的有效途径,获得众多与会者认同。

  从1980年中国与日本联合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央视迈出了纪录片国际合作的第一步。此后30多年里,从80年代的《话说长江》、《望长城》,一直到近年来的《故宫》、《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有影响力的中国纪录片越来越凸显国际化色彩。

  罗明说,纪录片和电视剧、动画片正一起成为中国主要出口节目类型。央视制作的许多纪录片,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新加坡、泰国、俄罗斯及俄语区、澳大利亚、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销售发行传统。但是,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例和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地位有着极大差距,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仍有极大开拓潜力。

  罗明认为,纪录片的国际化应该实现“内容资源的国际化、传播方式的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国际化”。这一观点也得到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顾问乔治·克莱尔的认同,“纪录片必须反映事实,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动物、地理、饮食等等世界各地的人都感兴趣,关键是找到一个本地为世界所熟知的话题,通过国际方式来表述。”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经理马润生对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国际化深有感触。“在节目制作开始就具备国际视角,才有可能有国际表达。这些年来,我们曾先后与美国华纳、澳大利亚南星公司、日本NHK、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等国际媒体开展了拍摄不同版本、改编合作、联合发行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故宫》、《1405郑和下西洋》、《再说长江》等纪录片就是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产生广泛影响的。”

  2012年,在中国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美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首轮海外销售即达到35万美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据统计,今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到17%,创历史最佳。但文化的差异、技术标准等差别仍是中西影视文化交流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在具体执行中解决。《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该片拍摄之前,团队先请了一个BBC的导演来做培训。他讲他的所有节目都先请他七岁的儿子做第一观众,如果他儿子觉得这个片子好看才交给他的老板。他其实讲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你的片子是给最广大的人群看还是局部的人看,《舌尖上的中国》希望做的就是内容和观众的最大化。

  罗明说,说到底,只有不断加深对国际化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让更多纪录片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成为中国和世界有效沟通的一扇窗口。而这注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