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曾国藩擅长收藏皮货 末代皇帝火眼金睛甄别文物

2013年01月21日 11:5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虞舜客

曾国藩收藏皮货,源自他写给祖父祖母的一封信。信中说:“上半年所付黑狸皮褂,不知祖父大人合身否?闻狸皮在南边易于回潮,黑色变为黄色,不知信否?若果尔,则回潮天气须勤勤检视。又凡收皮货,须在省城买‘潮老’,其色如白淮盐,微带黄色,其气如樟木。用皮纸包好,每包约寸大,每衣内置三四包。收衣时,仍将此包置衣内。又每年晒皮货、晒衣之日,不必折(当为‘辄’)收,须过两天,待热气退尽乃收。 ”

读曾国藩“收藏皮货”的故事,笔者既感叹于“组建湘军、威震四海、挽救大清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对长辈的孝敬,又惊叹于“虎帐点兵、一呼万诺、介胄之士”不敢仰视的主儿对于收藏皮货的在行。是的,对于曾国藩,其于皮货是既懂“收”又知“藏”的。 “闻狸皮在南边易于回潮,黑色变为黄色”,说明他深谙狸皮的特性,故而其所购狸皮当为真货,绝不至于上当受骗;而“潮老”(类于如今的樟脑丸)于何处购买,其色其味如何,又该用怎样的纸包裹、包成多大,每件衣服放几包,他都详尽说明,可见其对皮货之“藏”要义把握的精当。

或许,对于曾国藩这样的高官,很难让人相信其会去亲自操作皮货的“收”与“藏”,但其能有板有眼说出这番行话,至少说明他是经常耳闻目睹的,所谓“熟能生巧”是也。想起上个世纪50年代,有人买了一块古玉到处显摆。可溥仪一看,就说是假的。问之,则曰:“从前在宫里,各式各样的古玉不知看了多少,真的看多了,假的一到面前,还用看第二眼吗? ”溥仪善于甄别真假的“火眼金睛”,靠的就是“看多了”,唯眼熟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若此,收藏市场亦是一样。在假冒伪劣不断肆虐张狂的今天,你既不具备相应的收藏能耐,又不清楚假冒伪劣制造的手段、特征,你怎么敢言收藏,又怎不碰得头破血流?

时至今日,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收藏市场的造假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给收藏者的鉴别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前不久,媒体爆出“中国文物造假地图”,而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的公布,让人们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其形成分工明确、体系严密、高度专业化的庞大产业链感到深深的震惊和不安。这一“产业链”告诉人们,有人想假冒什么就完全有可能假冒什么,且假冒得十分逼真。

话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人帮朋友在东南亚某国古董街一家古玩店里挑选出康熙青花瓷共20件,这些打捞瓷器,虽经海水长年浸泡,有的还粘有贝壳,但仍不失青花瓷的艳丽和高雅,动人心魄的魅力一点不减。但由于该国规定,文物禁止带出国界,于是就暂时寄存在一位当地旅游经理的家中。可故地重游时,他却发现这批瓷器放在一家古玩店里。原来,是旅游经理将这20件瓷器照相做模,在景德镇请仿造高手仿制了无数套。运回后,放入海中浸泡,让海水浸掉瓷表面贼光,同时在瓷器里放进贝类喜欢吃的东西,让贝聚集、繁殖,不少贝壳粘在瓷器上而显得年代久远。采取掉包术,看的是真的,而运出的是仿制品,这个经理屡屡得手,骗了不少游客。既“照相做模”,又“在景德镇请仿造高手仿制”,并且还“放入海中浸泡,让贝聚集、繁殖”,这样的假冒技术可谓绝矣,如此“种古董”亦可谓让人“大开眼界”。

然而,终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论假冒达到何种水平,不论高仿到何种程度,在真正的收藏家面前,假冒的藏品定然会原形毕露、落荒而逃。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假的就是假的,假的定然会在不经意间露出破绽。比如玉器,“战国汉代所选的玉材,除黄玉外,其白玉、碧玉、青玉绝大部分都有如雾似霰的墨点”,而仿制品中的墨点是点状的。同样,其沁色,古玉因了埋藏时间久远而呈从里到外透出来的沧桑感,仿制品利用高温化学原理制作,故少却了应有的过渡,其所谓的“沁色”只是停留在表面。此外,古玉器有其自我的形制,尤其是边缘、厚薄、纹饰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且流传有序,仿制品大多只是参照图录进行平面的死板的仿制,又怎能尽其细微之“形”而传灵动之“神”?

由此看来,真要跨入收藏之行去,得须好好武装一番自我,千万莫要不懂装懂,匆匆上阵,否则,“轿车开进去”必然“自行车推出来”,以至是“只剩裤衩狼狈地逃出来”,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真要搞收藏,更须端正心态、放平心态,权且把收藏当作一种学习提升、心智调控、审美体验、操守陶冶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值。如此,才能在缓慢中积累,在积累中精明,在精明中高明,在高明中在行。

【编辑:宋方灿】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