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知女”评选是高级黑吗?

2013年02月01日 08:1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如果说知女评选还有一点微弱的正面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提醒我们,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虚构成分——这是一个最普通的常识,但很多人却不能领悟到它。

  近日,一家娱乐周刊选出当代五大“知女”:新闻知女柴静、民主知女伊能静、微博知女姚晨、文艺知女汤唯、财经知女曾子墨,并邀请11位公共知识界男士点评。对于“知女”,杂志是这样定义的:“具备独立知识分子气质并且影响力与号召力极佳的女性”。

  乍一看,“知女”评选似乎是一种褒奖推许,但很多网友却认为,“知女”评选是“高级黑”。当选的“知女”也没什么喜悦的样子。伊能静发微博抗议说“别再为他人贴上任何标签”、“我不是任何标签”。姚晨引用《千与千寻》的台词“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颇显无奈。柴静、汤唯和曾子墨则保持沉默。

  在我看来,媒体当然有权评选“知女”,但有权这么做,并不意味着这么做就是妥当的,甚至会有滥用自由的嫌疑。有人说,所选的人都是公众人物,而公众人物天然就是用来被冒犯的,他们享受了不同常人的名声,自然也要承受不同常人的非难。这话似是而非。如果是手握公权力的公众人物,那么对他进行任何尖锐乃至苛刻的批评,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当选“知女”的五位,都不是公职人士,两位是媒体人,三位是艺人,她们没有逃避被批评的豁免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给她们贴上标签就是妥当的。

  进言之,“知女”评选还可能导致公共知识分子进一步被污名化,从而打击名人尤其是名女人参与公共批评的积极性,从而部分缩减公共批评的空间。必须承认,当下中国公共知识界确乎存在诸如水准较低、良莠不齐、撩拨民粹等种种问题。但存在问题,并不意味着公共批评者就一无是处,更不能因此就低估乃至否定一切正当的公共批评。“知女”这种标签,容易让人误解为对女性缺乏尊重这种态度,除了增加民众对公共批评者的轻视和误会之外,缺乏良性作用。

  不过,“知女”评选也反映了人们对造神运动的厌倦乃至厌恶,无论是政治造神,还是商业造神,无论是造男神,还是造女神。被选中的五位“知女”,多少也有被神化的味道。她们享受了太多的赞美,被看作审美与道德的双重典范。这很危险,因为人们一旦发现白璧并非无瑕,而是有一些不完美的斑点,那么很多人就只会盯着那些斑点看,而不会再管白璧的其余部分。女神一旦被打回凡间,她会被十倍百倍地贬低,远比当初被三倍五倍地谬赞的程度更深。究其原因,还是大众的偶像情结与反偶像情结。这两种情结是连体婴儿,就像爱与恨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某种意义上,所有偶像都是粉丝们的充气娃娃。与此同时,那些崇拜偶像的人,又很容易亲自卷起袖子去打倒偶像,因为仆人眼里无英雄,屌丝最憎高富帅。如果说知女评选还有一点微弱的正面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提醒我们,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虚构成分——这是一个最普通的常识,但很多人却不能领悟到它。

  在任何时候,如果有人想将某种“完美形象”——不论是个人的还是组织的——像钉子一样钉入我们的脑子里,我们都必须警惕,必须怀疑,以免丧失理智与判断力。不过,在很多时候,“完美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用一知半解和一厢情愿来塑造的。如果说造神是一种罪孽,那么最大的罪不应归于女神自己,甚至也不归于她莫须有或确乎存在的团队,而应归于每一个共同参与塑造女神完美形象的平庸之徒。

  □宋石男(时评人)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