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伏尔泰写《中国孤儿》受《赵氏孤儿》影响

2013年03月29日 10:53 来源:大连晚报 参与互动(0)

  很多人所不知的是,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也曾受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曾创作过一部重要的悲剧作品,名曰《中国孤儿》。

  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杂剧《赵氏孤儿》诞生不久,其影响便已经波及海外。在18世纪,中国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影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欧洲的主要国家都笼罩着一种对中国道德倍感兴趣的气氛。他们把中国人视为极有道德的人类,渴望从中找出矫正自己的规范。因此,伏尔泰在创作《中国孤儿》时,有意让剧作在充分显示中国人的道德方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谙熟中国历史的伏尔泰从历史中找出了要表达自己思想的真实史实。他创作的《中国孤儿》,应该说主要的剧情,特别是赵氏孤儿的境遇及其复仇,完全是为符合西方宫廷世家的权位更迭规律,充满着因复仇而带来的血腥味。但是,善良的伏尔泰,凭自己的良知,在改编时悄悄地把孤儿的“复仇”改成了“谅解”、“宽容”和“尊重”。伏尔泰的剧作中,据说有这样的话:“中国人不干坏事,不跟任何人争斗,他们奉献多,索取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道德的化身,是人类崇高的美德。”

  其次,伏尔泰在《中国孤儿》里,将原剧中的具有类型化倾向的形象屠岸贾,再造成一个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表现出超凡的审美力度。他将这个悲剧英雄置于情感和理性的矛盾中进行考验,最后让他的理性战胜感情。表达出许多启蒙主义思想,成了伏尔泰的代言人。

  1755年8月20日,《中国孤儿》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所改编的《中国孤儿》,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有人则把《中国孤儿》与《哈姆雷特》相比较。

  另外,歌德还根据《赵氏孤儿》原本后半部改编过一个剧本,名叫《埃尔泊若》,于1783年出版。意大利歌剧作家塔斯塔齐奥也改编过《赵氏孤儿》,名为《中国英雄》,1748年出版。

  有专家认为,伏尔泰、歌德之所以钟情《赵氏孤儿》,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二是那时的欧洲喜欢一切与中国相关的事物,法国宫廷内外甚至出现了对“中国风尚”的特殊爱好。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伏尔泰、歌德等文豪在这股“中国风”中了解了中国,他们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哲学,还萌发了创作反映中国历史的戏剧的心愿,《赵氏孤儿》以其历史真实性和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歌剧强化程婴主线

  话剧没有传统的报仇

  在电视剧之前,话剧、歌剧对《赵氏孤儿》的题材多次演绎。对歌剧《赵氏孤儿》,该剧执行制作人关渤表示,在故事上更强化了程婴这条主线,表现他作为一个平民,在面对抉择时舍生取义的情怀,其他主要角色则都只节选了片段。

  该剧导演陈薪伊也表示,歌剧《赵氏孤儿》最大的特点在于牢牢抓住一个“义”字,所有的改编和设计都为表现程婴之大义服务,“能够让‘义’在舞台上飞翔起来。”

  而话剧《赵氏孤儿》的改编则有别于传统,导演田沁鑫说,剧本改编采用了《左传》以及与之记载大致相同的《史记·赵世家》的情节。全剧以孤儿的视角讲述故事。一个父亲永远教育他生而为人之道,却在孤儿眼里庸碌无为;另一位是义父,骁勇威武,官高显赫,魅力四射,对孤儿疼爱有加,教他立于社会做人为恶的逻辑。“进退两难的孤儿长大了,最终误伤了养父程婴,义父屠岸贾则是自己气断身亡,我没要传统戏剧的报仇。”宗和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