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山民国古墓群残破:多数被开掘 墓碑东倒西歪

2013年04月11日 14: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50多年前黄东黎与姥姥一起来扫墓的旧照 (黄东黎 提供)

  现残破不堪的毛邦伟墓 李佳霖 摄

  李绾心

  “几十年了,我的父母及毛氏子孙再也没有上过坟,愧对祖先!”清明节,北京香山,77岁的毛忠惠跪拜在爷爷毛邦伟墓前,泣不成声。假如没有热心文保人士几天前的告知,她可能永远不知道这座墓的存在。然而,这座曾三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民国教育家毛邦伟及其妻子合葬墓的现状让她难过不已:坟墓已被开掘,墓中杂树丛生,墓冢被毁坏了一大块,墓圹也裸露在外。

  在毛邦伟墓的周围,还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座民国墓葬,它们组成了香山慈幼院民国古墓群。香山慈幼院是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创办的,埋在这里的人大多与慈幼院或者熊希龄有关。本应肃穆的墓地如今却是一片疮痍:多数墓已被开掘,不少墓碑东倒西歪,已经很久无人拜扫。清明节对于这里已没有多大意义。恰好清明放假,毛忠惠在儿子王明的陪同下,从贵州赶来扫墓。

  残破不堪的毛邦伟墓

  毛邦伟1873年生于贵州遵义,1901年考取举人,1904年赴日留学,1909年毕业回国后,任教育部监视、全国编纂委员会主任,专门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编著有《中国教育史》和《教育大纲》(手稿)。在1912年至1928年期间,毛邦伟曾三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28年11月卒于北京香山。在此期间,毛邦伟与鲁迅等人交往甚密,据说鲁迅散文《头发的故事》中的“M校长”,指的就是毛邦伟。

  毛邦伟的夫人伍崇敏,曾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与毛邦伟结婚后,先后担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北京市妇女救济院院长等职。1964年在北京逝世,与毛邦伟合葬一墓。

  “我一直不知道爷爷奶奶葬在何处。”据毛忠惠介绍,毛邦伟与伍崇敏没有生育儿女,儿子毛效良是从弟弟毛邦儒手里过继来的。毛邦伟病逝后,毛效良回到贵州,后因盖上反革命的帽子被囚禁,连母亲伍崇敏下葬都未能参加。

  “我五六岁时还陪着姥姥来上坟,但是后来因父亲工作调动离开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来过。年岁渐长,也就忘了到底在哪里了。”毛忠惠的外甥黄东黎说。黄东黎今年60多岁,他口中所说的姥姥名叫毛瑞霞,与毛效良为亲姐弟。毛邦伟墓的被发现,勾起了他很多儿时的回忆。这次他与毛忠惠母子一起来香山祭拜。

  现在毛邦伟合葬墓已破败不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合葬墓杂草丛生,让人无法立足。墓冢被毁坏了一大块。在墓冢前方有个一人多宽的大洞,洞口处能看到裸露在外的墓圹。“肯定有人进去过,不知道棺木现在还有没有。”黄东黎说。

  然而,被破坏的还不止这些。从黄东黎提供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原来墓前有与墓台差不多高的墓志铭,还有祭供桌,现在都不见踪影。“这里原来还有两个小石凳呢!”黄东黎回忆说。

  “感觉就像找到了失散几十年的亲人,但是墓地现在这个样子,太糟心了。”黄东黎说,现在正考虑如何保护,假如政府无法管理,自己也肯定会进行修缮。

  慈幼院师生墓群多数被开掘

  这块墓地由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理事柳哲发现。据他介绍,这片墓地埋葬的大多是香山慈幼院的师生,毛邦伟能够葬在这里,可能与其夫人伍崇敏是北京市救济院院长有关系,也可能是因为毛邦伟本人是此院的顾问。所有埋葬在这里的人,都与香山慈幼院或者熊希龄有关系。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1920年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的一座公益性学校,收养来自各省的受灾孩童及贫苦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曾受聘为该校评议委员会委员,研究教育方式。当时美国记者参观后谓其“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从慈幼院创立到1949年后被政府接管,共有6000多名孤贫儿童被培养成材,其中包括邮电部部长王子纲等五位部长级人物。

  在毛邦伟墓东侧,紧邻着一座面积相仿的大墓,建于1931年。结合碑文及资料可知,墓主正是上海《新民晚报》的主要创办者之一、民国著名报人吴竹似。现在碑文已倒,碎为两段。

  吴竹似墓不远处是慈幼院蒙养园主任沈璚的墓,其中墓碑为“胞姐沈璚之墓”,落款时间为“民国十四年十月”,落款人为“弟沈均敬”。在此碑文前还立着一块横碑,题字“湘湖在望”,正冲东南方向。据柳哲猜测,沈璚可能为湖南、湖北人,此碑寓意可能为心系故土。现此处墓地已被挖开一个大洞。

  被开掘的墓冢还有慈幼院第一届毕业生朱福海、朱福昌母亲的墓,慈幼院体育老师童自强的墓以及不少碑文已失之人的墓。在朱氏兄弟母亲的墓前还立着一块“惠问川流”的碑石,记者欲详细看碑文,但是杂树杂草几乎织满墓地周围,根本无处立足。

  “你看这些小碑石,最能体现熊希龄的慈善思想。”柳哲所指的,是墓园内竖着的大大小小几十块小碑石,它们多数都已断裂,或者只剩碑基。“这应该是当时死了的小朋友的葬身之处。在以前,小孩子死了,都是直接扔了的,但是熊希龄能把他们一个个安葬,还给每个人都立了碑石。这体现出多大的人文关怀!”在几十块碑石中,只有一块断了1/3的碑石上依稀可见“男李寄存”字样,剩下的只能在落款看到“慈幼院”“幼院”或者“院”等字样。

  呼吁有关部门保护

  《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应受国家保护。

  在我国,被保护的古墓葬也不少。比如南京中山陵为1961年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离此民国墓葬群不远处的熊希龄墓地,也为海淀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熊希龄墓地有专人看管,墓地内干净整洁。墓碑处围着一圈红色的花环,墓前有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清明刚过,有人来祭扫过。

  然而慈幼院师生墓葬群却是一番寂寥景象。荒山上杂草杂树丛生,许多遭到盗掘,没被开掘的也多年不添一抔新土。它们不但被亲人遗忘了,再不保护也会被世人遗忘。

  柳哲认为,这片民国墓葬群也属于香山慈幼院历史的一部分,关注保护它,对于研究香山慈幼院以及熊希龄的慈善思想,甚至那个年代的慈善事业,都有很大的价值。“现在还有很多无人救助的孤儿,有虐童、杀童事件。保护并弘扬慈幼院的文化内蕴是有意义的。”柳哲说。

  柳哲认为,此片民国墓葬群的保护,也为研究香山慈幼院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比如沈璚,《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录》中记载,沈璚在慈幼院时间为1922年至1926年,但发现的沈璚墓墓碑上记载,她的逝世时间是民国十四年十月,即1925年。而且在校友录上记载沈璚为男,但是从墓碑‘胞姐沈璚’来看,沈璚为女性。”柳哲说。

  “必须尽快保护,如果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哪天政府要做项目或者要植树造林,将其直接推平了,也不是不可能。”柳哲担心地说,夏天杂树长出新叶,杂草长高,甚至连是否有墓葬群都看不出来。“那样这段历史还到哪里去寻找?”

  据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相关人士介绍,海淀区正在搜集信息,并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争取尽快对墓园加以保护。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