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宋教仁遇刺系民国拐点 一直致力于制度建设

2013年04月12日 15: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书名:民国的开端——宋教仁评传 作者:张晓波 出版者: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3月

   宋教仁是一位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悲剧性人物。他这种理想型的政治家而非利益型的政客,在哪个时代,都可能是驱动真正改革的动力。而我说的悲剧性,既是指他想努力建构的以责任内阁制为政体基础的共和国失败了,也指他英年早逝。

  201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宋教仁遇刺一百周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新书《民国的开端——宋教仁评传》,解读了这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大事件。谁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宋教仁遇刺案与民初乱局有什么联系?对中国未来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宋教仁思想对当今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张晓波。

  宋教仁致力于制度建设

  记者:你写《民国的开端》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把目光聚焦在宋教仁身上?你是如何看待宋教仁的其历史地位?

  张晓波:2010年我参与《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项目的写作与编辑,在写作过程中,翻阅了较多的史料,也对民国创立这段历史有了更多了解,由此产生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研究民初历史和政治斗争后,我发现民初最有探讨价值的是包括同盟会、立宪派等不同派别对制度建设的努力。而宋教仁恰恰是这些致力于制度建设的人物中的中坚力量。

  宋教仁是一位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悲剧性人物。理想主义,并不是指有些论者对宋教仁“议会迷”、“幼稚”的批评。在今天,我们不能以宋教仁及其同仁的努力失败了,就认为批评性意见是对的。宋教仁本人作为一个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对于现代政体有信仰、有追求,无论如何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理想型的政治家而非利益型的政客,在哪个时代,都可能是驱动真正改革的动力。但同样,他又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我说的悲剧性,既是指他想努力建构的以责任内阁制为政体基础的共和国失败了,也指他英年早逝。这两重悲剧,在他身上,几乎叠加在一起。

  记者:在本书中,你为什么选择以宋教仁之死作为切入点?

  张晓波:1912年辛亥革命后,宋教仁积极奔走,把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等合并成“中国国民党”。随后,在1913年3月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踌躇满志的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实现自己的“责任内阁”梦。但3月20日晚的沉闷枪声,宣告了第一共和国对自我的政治期许破灭了。民初的议会政治与政党活动,如昙花一现,终归于沉寂。由此,宋教仁遇刺案也成为民初民主共和政治失败的一个关键性转折。以宋教仁之死为切入点,能更好地串起历史。

  记者:宋教仁之死是百年谜案,幕后主谋迄今未有定论。你在书中用大量史实,认为宋教仁遇刺案件的幕后黑手是北洋系,为什么?

  张晓波:关于刺宋案为北洋政府主使,是传统的论断,至今仍是主流意见,我再次确认这个结论,是基于史实。刺宋案中的关键性材料,是应夔丞(青帮大佬、刺宋主凶)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应夔丞的北京联系人)、国务总理赵秉钧之间的函电。通过对密电的考证,我认为在宋教仁遇刺案上北洋政府难辞其咎,甚至是有力的推动者。但具体到个人,赵秉钧是否直接指使暗杀,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我提供了三种可能性。应当说,宋案幕后黑手是北洋政府并无疑问。

  记者:宋教仁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宣告了辛亥革命南北大妥协最终失败,这是你在书中的一个中心论述。宋教仁被刺事件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张晓波:辛亥革命之后,南北双方以妥协建国,这一观点今天已经是共识了。正是在这一妥协建国的基础上,1912年至1913年年初,宋教仁与新创立的国民党曾努力期望在《临时约法》等法律体系的前提之下,将北洋军阀这个实力巨兽捆住。他与同仁相信,通过议会-责任内阁制,能够解决国家分裂对抗、排除强人政治;通过政党政治,能够实现政权和平更替,实现政治的螺旋上升。但刺宋案之后,国内政治形势急转直下: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国民党稳健派与北洋系的合作空间不复存在;国民党中的激进派则主张“二次革命”;同样,北洋集团也在扩军备战。1913年夏,民国最终进入内战状态,由此开启了民初乱局。可以说,宋之死,成为民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成为历史的拐点,加速改变了民国的政治走向。

  记者:你的书名是民国的开端,有评论认为,这既是民国的开端,也是民国的尾声,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张晓波:从辛亥革命至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政府达成妥协,完成了全国性的民主共和新国体,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诞生了。仅从命名形式上来说,民国起码应具备以下两种特征:一,新共和国的政治最高主权由人民授予;二,政治实践与运作方式,由宪法文本加以规范。这是民国的开端,民主共和新政体的开端。但应清醒地看到,当时共和国基本权力架构是北洋派、立宪派、革命派妥协后的联合政权,民国的开始,是通过力量平衡与政治交换的方式达成的。毫无疑问,其中力量占优势的一方获得了实际的统治权。而这一方,就是北洋集团。1913年,宋遇刺拉开了民初乱局,以《临时约法》为民初民主共和框架的宪政体系破裂了。民国的开端,蕴含了民国的终结。

  理想主义者的政治实践

  记者:你能谈一谈宋教仁的政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吗?

  张晓波:宋教仁早年参加革命团体,是同盟会成立核心人物之一,这前后,他的思想观点逐渐丰富,在1905年8月的《清太后之宪政谈》一文中,他已开始运用近代立宪知识,对慈禧太后的立宪加以批评。在日本时,他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奥地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奥匈国俄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权组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比较,形成了系统的宪政理念。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1911年春天,他从上海赶到香港,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起草了约法文告和制度设置,这是他宪政思想一次具体而完整的表述。武昌起义发生后,他赴武汉主持修订了《鄂州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

  1912年3月21日,公布施行的《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法性意义的文本。我认为宋教仁并不是《临时约法》主要起草人。不过,他一贯赞成内阁制,而《临时约法》最重要的修订是将“组织大纲”的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这与他的政体主张吻合,《临时约法》包含了他的许多重要观点,一定程度上,他也是修改《临时约法》的推动者之一。

  记者:胡适曾对老乡后学唐德刚惋叹过,民国初年政府人才济济,当时的政治也大有希望,可惜最后未得成功。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张晓波:政治实践失败的原因,是当时革命壮大的不仅是革命派,还有革命对立面的北洋集团。北洋力量的崛起与渗入,为南北妥协、创造新的共和国提供了契机,但也为民国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伏笔。妥协建国后,南北两方危机重重,民国的命运也在不断妥协中写好了悲剧性结局。可以看出,建立在《临时约法》基础上的政治实践,没有在形式上赋予北洋系更大权力,造成形式和实质不对等,这一局面很难维持,总会绷断的。不发生刺宋案,也会发生大借款案,或发生别的事件。仅靠一套法律文本,绝无可能把一个权力巨兽,一个掌控政治、军事力量的巨兽捆绑住。

  正因为民初政治的形式与实质的不匹配,导致民国元年(1912年)一系列变动,也导致民国二年(1913年)急剧崩盘。

  记者:民初政治实践具有怎样的历史启示?

  张晓波:宋教仁一直倡导走法律路线,走议会政党内阁路线,而不是激进革命路线和武力冲突路线,这在民初政治家中是很少见的。他的遇刺,预示着《临时约法》的失败,预示着民初议会政治道路的失败。如果他没有遇刺,毫无疑问他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务总理。宋教仁死时仅31岁。

  宋教仁是理想主义者,民初政治乃至军事派别之间的博弈不是他能改变的,他也主导不了政治斗争的脉络和走向。1913年的结果,不仅是宋教仁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