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的坚守:破解“明史第一谜案”

2013年05月05日 1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宁德5月5日电 题:民间的坚守:破解“明史第一谜案”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五年了,我们遍访各地,就是为了破解建文帝之死谜案,我们坚信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61岁的王道亨提着装满资料的一只塑料袋,近日带着中新社记者穿行在闽东山里乡间,对“明朝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的踪迹展开探寻。

  600多年前,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成为未解之谜。2008年,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在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被发现,在当地掀起破解“明史第一谜案”热潮。

  也就是在上金贝发现疑为“建文帝陵寝”古墓那一年,时任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的王道亨牵头成立由民间热心人士组成的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开始了“自掏腰包”的历史探秘和研究。

  “刚开始,研究工作饱受争议和质疑,期间更是遭遇专业、资金短缺等问题。在质疑声中,部分成员也选择了放弃。”谈及研究小组一路走来的艰辛,身为组长的王道亨感触尤深。尽管如此,这个“民间考古队”成员现仍达120多人,其中还包括王道亨的子女。

  自2008年开始,王道亨带领研究小组以民间考古的方式,查阅正史、野史,兼顾地方志、家谱、民间传说及文人笔记。同时利用周末时间,踏遍宁德大大小小的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探寻有关建文帝的线索。

  王道亨说,5年来虽从社会上筹集200多万元人民币投入研究,但仍捉襟见肘。最困难时,研究小组成员前往各地调查都是自费买车票往返。

  在宁德,与建文帝有关的57处遗址和120多条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收集到当地民间流传、涉及建文帝的故事200多个,从3000多部家谱的查阅中发现47个可认定为建文帝从亡大臣的姓氏,让退休后仍坚持研究建文帝出亡之谜的王道亨充满信心。

  上金贝古墓,规制、格局、构件、构件纹饰均体现了明代皇陵的特点,舍利塔20字碑刻也证明该古墓是建文帝陵。经实地考察后,中国明史学会会长、正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朱元璋的商传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著名明史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潘群等众多明史研究权威专家学者已初步认定上金贝古墓为建文帝陵墓。

  2010年,建文帝亲信大臣郑洽被发现为宁德市蕉城区郑岐村的开基始祖,为建文帝的研究带来重大突破。“郑洽纪念馆在宁德蕉城区郑岐村成立的当天,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教授亲笔题写‘郑洽纪念馆’五个字。”王道亨说,“这很鼓舞人心,坚定了我们大家的信心”。

  说起建文帝研究的成果,王道亨如数家珍:宁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云锦袈裟为明初御用之物,应为朱元璋赐给建文帝的宝物;“国母亭”祭祀礼仪及“国母乞讨寻儿”传说延续600年;宁德各地尼姑庵中供奉“万岁万岁万万岁”神祗牌;宁德各地发现17处神秘地室秘道……众多文物史迹,当地的民间传说、家谱方志,令人恍如穿越时空。

  “疲惫时,看看一个个新研究成果,想想也就值了,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王道亨表示。

  一直支持当地考古工作的宁德市政协主席郑民生对中新社记者说,虽然宁德市建文帝研究小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考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但这种考证、研究毕竟只是民间的、自发的,无论从研究经费的来源、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无法保证。

  王道亨也坦言充满无奈:考古资金捉襟见肘,研究成果有待深入,史迹亟待保护。特别是,“民间考古队”研究的成果终不如“正规军”受到肯定,他们的这种民间研究方式如何走得更远,让王道亨很纠结。

  郑民生表示,真心期望有权威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能够跟进考证、研究,让这一“明史第一谜案”能够早日破解。(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