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汝州发现奇特古寨遗址 疑为汉代钨堡

2013年06月04日 19:20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近日,汝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部分委员下乡考察古文化,在该市洗耳湖(马庙水库)景区的入口处的谢湾村,发现一奇特的古寨遗址。随行的文史专家认为,这一古寨选址和架构均非常独道,非近代人所为,可能是汉代的钨堡。

  寨址在该市洗耳河西岸,原为河岸突入河道的半岛。筑寨者在半岛与河岸接合部开挖了10米高和10米宽的壕沟,使半岛与河岸分离,形成东西约50米,南北约100米,四面沟深壑陡的长方形土岛。古寨就以土岛为主体进行设计和构建。

  此寨有窑院、寨顶和地下窑群三部分构成。

  窑院在土岛的南部,是处东西约20米,南北约10米的天井,占居土岛十分之一的面积。“井壁”凿有7孔窑洞,5孔面南,2孔面西。南壁开一窑门,是窑院的大门也是出入古寨的惟一通道。这是一处北方典型的天井式窑院,又名“地坑窑”,在汝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面南的两孔窑之间曾有个2米宽的斜坡,住户称之为马道,是通往寨顶的惟一通道。马道设计之初应是一个吊桥,战时是断开的。如果说寨门是第一道防线,马道应是古寨的第二道防线。

  天井现为村民王成现和王成海兄弟的老宅院。王成现在寨外盖新房后成为家里的仓库,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寨门。王成海将天井东部的“井壁”扒掉建成都养鸡场,但保留了北壁的3孔窑洞。

  据59岁的王成现介绍,谢湾寨没有一寸人工寨墙,因为寨周围全是数丈的陡崖,不需要筑墙防护。寨内没有建筑,全是庄稼地,住户全部在地下生活。

  从窑院的马道可以登上寨顶,站在10多米高的寨顶确有一揽众山小之感。

  在寨顶中央靠东的一隐蔽处有地窖式窑洞,有两个洞口,一在东部的洗耳河岸上的高崖,远看像向口向东开的普通窑洞;一在寨内,有路道与马道相通。

  地下窑群在地窖窑的下层,有一南北走向的地道,把10多孔窑洞串联在一起,构成谢湾寨地下安全堡垒。地道口有机关与上层的地窖窑相通,应是所设的第三道防线。

  下层的地道长约80米,在寨体的东部。与地道相连的十几孔窑洞,均匀地分布东部的高崖正中,窑口面向洗耳河。窑口处均有一个开阔的小平台,类今天高楼的阳台。台外有树木野藤拦护,使外面很难发现窑口的存在。平台下是近乎90度的断崖,距河底10多米高,加上河底宽深的河水,想从下面登上窑口几乎是不可能的。地道内有一深井,可保证全寨人的用水。地道应有一处暗道在沟底的某处,以防万一地堡被攻破后逃避。在一处残存的窑口的平台上,发现一棵一人合抱的老椿树树桩,上面长出的新枝刚被当地村民采去食用。这个老椿树极有可能是当初的住户为食用方便专门种植的。

  按王成现老人的说法,寨上没有建筑,上面长的是荆棘和野草,一可保护地下的窑洞,二来给人造成这是一个荒岛的假象。

  在考察中发现寨子上面有许多汉的瓦片和砖块,说明寨子在汉代曾有建筑群存在。在一个地势险要的独岛上,上有坚固的建筑群守护,下在地下堡垒备患,与汉代的坞堡结构非常吻合。

  详细考察了谢湾寨后,确实找不到寨的元素,所谓的寨门实际是个窑洞口。这个窑院对整个寨体来说也是个掩护,窑院被占领了,天井后的高崖常被敌方忽略,高崖下面的地下堡垒自能安然,因为天井依高崖而建是常理。如果万一敌方发现了寨内隐藏的住户,有一人在地窑下面的机关处守住窑口,万夫也无能为力。

  可惜寨地破坏比较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群众依黄土优势开机砖场发展经济,包括窑院的张家兄弟也参与了其中,将洗耳西岸整体挖低了5至8米。谢湾寨也没能幸免,北部整体挖低了4米,中间挖低了6米,将寨体分为南北两段。北部在挖土制砖过程中,所幸没有伤及地道和串联的窑洞,并留下了四周的土层,看着真的象环岛的寨墙。

  相关连接:

  天井窑院。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坞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堡门一般辟于南墙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坞堡可以算是一种地方自卫武力,后来演变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 (蔡长伟 杨增强通讯员 尚自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