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牌作家时间被分散在何处?影视渐成打工地

2013年06月18日 10:19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余华推出新作《第七天》。这部用了七年的时间才推出的新作,却被网友戏称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是“他出道以来最差的作品”。当他在戛纳电影节遇到同样刚推出新长篇的苏童,得知对方为了这部新作“劳心劳力”码字三年。

  早在2009年底,便有报道称余华说自己太忙,时间被切成碎片,灵感经常被打断。那么,这些大牌作家的写作之余,时间究竟都被分散在何处了?

  影视渐成作家们的打工地

  与一般作家出新书,忙着国内一线二线城市跑宣传不同,余华电话关机,纵身海外,就连微博上关于新书也只字不提,反倒是大秀其在戛纳的各种照片。上个月,在法国戛纳电影节期间,余华和同是著名作家的苏童一会儿逛电影博物馆,一会儿又与章子怡“锵锵三人行”。

  其实,作家现身电影节,也不算新鲜事。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如同跟冯小刚绑定一般,常常一同出席各大电影的颁奖礼。

  时下,想以出书来赚钱赚声誉,没那么容易,不管是现在当红的编剧兼作家的六六,还是从曾经降低身段当编剧的莫言、阎连科都坦然承认,编剧比作家赚钱多。莫言戏说张艺谋给他的编剧费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六六则直言:“我在畅销书的市场上,还算是比较重磅的人物了,但是如果三年只写一本书的话,我靠这个书是没办法养家的,这是我的悲伤。”

  兼职编剧的作家阎连科曾直言:“如果小说稿费可以满足我的生活所需,我就不会去当编剧。因为电视剧不需要文学,只需要娱乐,这是我最讨厌的。同时,写电视剧时间长了,确实就有可能写不好小说,这是我必须警惕的。”严歌苓也曾表示,作家的转行写作对文学性是一种伤害。

  畅销作家集体办杂志

  前几年,畅销作家集体玩流行的“MOOK”自然也要花些时间精力。MOOK是个混血词,是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形成了“杂志书”的概念。郭敬明、张悦然、韩寒,甚至一向低调淡出的安妮宝贝,都走出自己书房,坐进了办公室,当上了主编。

  饶雪漫叫板郭敬明“最小说”,推出《最女生》;张悦然把目光转向具有更广泛社会共鸣的话题,主编的《鲤》系列丛书,每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度剖析;一向语出惊人的韩寒也不甘寂寞,以同名小说命名的杂志《独唱团》;安妮宝贝主编的杂志书《大方》甫一正式上架,首印100万册的数量将《独唱团》首印30万册的数字远远地甩在身后;而郭敬明2006年创刊的《最小说》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保持着每本销量50万册的成绩……虽然这些杂志书里有些半路夭折了,但无疑在当时是要分散作家们的写作精力和时间的。

  签售、宣传、采访、讲座少不了

  国内很少有几个作家能知名到像余华一般无需宣传直奔国外的。大多数的作家推出新书之际,还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串场于一、二线城市,办签售会,接受各地记者采访,为自己的新作奔波宣传,有些冠以美女作家的除了要承受舟车劳顿、飞机延误、各地温差等客观因素外,还要挤出时间来化化妆、整理衣衫,以保持美女作家的形象。

  新书宣传,往往集中于特定时间段内,真正能像余华所说,让一个作家的时间被碎片化的往往还是一些推也推不掉的讲座和会议。比如国内一位以知青作品闻名的作家,记者每次打电话约采访,对方都是在开会的状态。而国内一年更有无数读书节、图书博览会、订货会,都要请出这些大作家来出场亮相,以提升展会品质,同时吸引读者和媒体。

  还有些作家还要当个客座教授,在写作之余不得不分出精力来做好教案,腾出时间给学生上课;也还有能力卓越者,如海岩,更是自己开公司,干脆把写作当成了业余爱好。

  记者李倩倩

  相关链接

  余华《第七天》遭贬 止庵力挺“接地气”

  近日,余华作品《第七天》出版上市,犹抱琵琶的宣传方式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然而在《第七天》正式出版上市之际,读者对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起初几页翻下来,差点真以为是中国版《百年孤独》,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新闻杂烩。这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 ”

  这是《第七天》的真实反馈还是出版方的变相炒作?昨日,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联系到出版方,相关工作人员否定这种两极分化的市场评价是他们的人为炒作。

  提前看过书稿的著名评论家止庵曾表示:“《第七天》开篇非常奇崛,诚可谓大家手笔,小说这么开头,就像郑板桥说的‘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别人没法模仿。 ”

  对此,昨日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联系到止庵,他表示,在他看来,余华《第七天》好在它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关注中国人生存环境和处境,这一点是许多小说不成具备的。

  “说实话,我对当代文学读的不是很多,但从作家关注现实的角度来讲,《第七天》确实把着眼点放在这里,所以我仍旧坚持我之前的观点,这是一本好书。 ”止庵认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命运是文学基本的东西,文学不是要写社会问题,比如房地产、金融等,而是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这样小说才能与国家接气。往远了说,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写的也都是与其国家当时小人物生活相关的。

  “我觉得现在中国人写小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写个人感情之类;另一种则是魔幻一类,相比这两种而言,我认为还是关注当下过人生存处境这种着眼点更具有吸引力。 ”

  止庵说,余华《第七天》中写了很多个人,但都是在描写他们的生活状况、处境,他们跟大部分人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无所谓高档。一方面是中国人,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普通人,这是我认为这部作品“高”的原因。

  对于对《第七天》的负面评论,止庵认为,读者读书有两类需求,第一类是想读什么;而另一类则是觉得应该怎样写。 “这么看来第二类读者就会对作品有一个预期,而且他会对这个预期非常具体,如果作品跟他预期的不一致,那么难免会遭到他的不认同。所以这么看来,我跟他们恐怕说不到一起去,因为我们说的不是一码事。 ”

  止庵坦言,文学不是直接干预现实,而是要跟现实有关,要跟国家接气,这一点很难得。 “这样的小说不止是看高楼和GDP,而是关注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的艰难,而现实确实也是如此。所以我还是保留我的观点。 ”

  记者 顾珍妮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