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最早原始文字”认定存疑 专家各有看法

2013年07月11日 15:37 来源:现代金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浙江省平湖市庄桥坟遗址宣布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前往当地专题研讨,认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比甲骨文要早了近1000年。

  此消息特别吸引人眼球,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同时也引发了网友关于“是不是最早文字”的讨论。昨日,记者专访相关人士,了解到了这些文字的发现经过,以及专家对此的不同看法。□记者 余晓丽

  盗洞,惊现五千年前文物

  2003年5月,浙江省平湖市南部林埭镇群丰村六组的一块农田上,出现了诡异的坑洞。这是块水稻田,近期,当地来了群抓黄鳝的人,这些洞,是他们弄出来的。

  但当地村民随后又发现,这些坑洞边,散落着一些陶片。这块地方,民间称之“庄桥坟”,距著名的戴幕墩良渚文化遗址只有3公里远,难道,田里真的挖出古代宝贝来了?

  听说此事的业余文保员,敏感地发现了异常,于是火速向平湖博物馆汇报。很快,一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了这块水稻田。

  经勘查,那些诡异的坑洞,果然是盗洞,而且盗墓者挖开的,居然是一处沉睡几千年的墓区!

  经过抢救性发掘,庄桥坟陆续出土了一些陶器、石器、玉器等,考古队确认这是一处良渚文化中晚期墓地,距今有4500年到5000年的历史。

  由此,“平湖庄桥坟遗址”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考古挖掘工作是艰辛而漫长的,很多考古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无闻地做着发掘、记录、整理和保护工作,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因为一个小小的发现,也许就意味着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进步。而让考古技工梅亚龙想不到的是,在平湖庄桥坟遗址的后期整理工作中,自己会幸运地拿到一块特殊的石钺残件,那上面的刻痕,可能就是极为重要的原始文字。

  从来没见过的刻符

  平湖博物馆馆长杨根文通过口述,为记者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那是2006年的一天,平湖庄桥坟遗址的现场发掘告一段落,出土的器物开始进入后期整理。

  出土的器物中,有240多件器物上,出现了人为刻划的符号。良渚文化,标志着史前文明已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其他遗址的发掘中,出现在陶器、玉器上的单个或成组的刻划符号,并不鲜见,因此考古技工们,并没有把这个发现太当回事,大家只是拿着放大镜,用各种不同的光线观察那些符号,然后按程序做着记录。

  突然,技工梅亚龙有了特别的发现:他手中那块直径约10厘米、手掌大小的圆形石钺残件上,刻符似乎有些与众不同,一面有个像简体汉字“郑”的图案,另一面有六个成串的刻符。

  四十出头的梅亚龙,并非考古科班出身,不过,高中毕业后,他就接触到了考古这一行。为考古队做了十几年帮手,他已经对这一行有了很高的责任心与敏感度。

  那块黝黑的石钺上,有着斑驳的灰白斑点,歪歪扭扭的刻痕,浅浅地附在表面,普通人用肉眼很难一下子分辨出来。不过这难不倒梅亚龙,他已是个熟练工。很快,一张同比例摹下来的绘图做好了,送到了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的手上。

  “当时,我觉得这些符号确实很特别,但还没想到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所以你要问我,那时是不是很激动,那确实是没有的。考古研究,需要一个过程。”徐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得很严谨。

  此“郑”非“郑”

  这样有特殊刻符的石钺,一共发现了两件。如今,那块圆形石钺表面的刻符,已经广泛地见诸媒体。可以看到,一面的符号确实像个“郑”字,另一面,六个排列在一起的符号,好像是两个字依次重复三遍,其中有个符号看上去很像是汉字的“人”字。

  如果这真是文字,按照平湖庄桥坟遗址的年代推算,表明大约在距今4500到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了,比史学界普遍认同是中国最早文字的“甲骨文”,还早了1000年!

  记者很好奇,石钺上出现的是不是人字?难道那个“郑”字,在5000年前就有了?

  这“门外汉”式的猜测,马上被徐新民一口否定了。

  “绝对不能这么对比!”他很严肃地说,这些石钺上的刻符,目前还无法识读,相关的意义、内容,还需要留待以后进一步考证。它们虽然外形可能有点类似现代汉字,但绝不能与现代简体汉字对比,甚至和古代的金文都不能拿来对比。“那个像‘郑’的字,肯定不是现在的‘郑’字,因为文字演化的历史很长,以前繁体字都不是那么写的。”

  那么,没有办法识别的刻符,究竟能不能认定为文字呢?

  徐新民说,目前根据古文字专家给出的判断,石钺上的刻符基本可认定为原始文字。理由有二:一,可以连字成句;二,重复出现。

  至于能否最终解开古人留下的“字谜”,徐新民表示,目前出土的类似原始文字较少,也许,以后再发现更多的文物,就能逐步解开这些文字的秘密了。

  遗址文明已到很高阶段

  杨根文也给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说,虽然只有两件石钺出现这些原始文字,但可以看出,这些刻符不是随意性的,它们有重复,有别于其他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单个的记号或刻符。

  7月6日,来自全国的古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些原始文字、刻符进行了座谈讨论。杨根文现场听取了专家的看法,总结了专家的意见,认为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已可识别、可发音。相比之下,庄桥坟遗址发现的这些原始文字,还不能识别,无法发音。

  难道,河南的甲骨文,是从浙江平湖发现的这些文字里发展出来的?

  记者的另一个猜测,又被否定了。杨根文说,文化发展是多元的,文字发展也一样。根据专家观点,这些文字与甲骨文的关系不大,可能是长江流域独立发源的一种原始文字。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这些原始文字早在2006年就发现了,那为什么时隔七年才宣布?

  杨根文告诉记者,考古整理需要很长的过程。整个平湖庄桥坟遗址自2003年开始抢救性发掘后,历时三年,经历了两期发掘,发掘面积达25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71座。随后,出土文物的后期整理,又陆续经历了六年多。考古队想将所有文物整理完后,再对特殊刻符做专题研究,所以,这个重大发现,在七年之后才掀起盖头来。

  两块记载了原始文字的石钺,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徐新民说,这些都是墓葬里的随葬品,可能代表着军事权力,或财富地位。

  与这些一同发现的,还有三座人工土台,七座单独的祭祀坑,更特别的,是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的带木质犁底的分体式石犁。杨根文告诉记者,发现的这件组合式石犁,总长度在1米多,表明当时的犁耕农业已进入到了相当高的阶段。物质的高度发达与原始文字的出现,都说明良渚时期的文明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

  是不是中国最早文字?不一定!

  平湖庄桥坟遗址的重大发现公布后,“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发现”,“中国文字史前推一千年”等标题,纷纷见诸媒体。

  那么,这两块记载着原始文字的石钺,是不是意味着浙江抢到中国文字发源地宝座?

  记者采访了中国最权威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他认为,目前平湖发现的相关实物还较少,符号比较零散,不能如此下结论。

  “这种,我们叫陶文,除了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也有,距今五千多年,更早还有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有八千年了,要是算上去,文字历史就很长了。”宋镇豪说。他之所以仍然认为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主要基于甲骨文的字音、字义,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可以成文,可以通篇解读。

  其实,陶文是不是文字,与甲骨文有没有传承关系,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宋镇豪列举了几位国内专家,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专家的研究课题,许多古文字学者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这些类似文字的刻符,只是始终没能解决争论,到今天仍然是个难题。

  “文字是多元一体发展的,有的可能相互之间有关系,有的可能独立发展,有的可能汇总到别的文字里了,有的可能消亡了,这都是有可能的。甲骨文比较成熟,之前肯定有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否认良渚文化的陶文与甲骨文的联系,它一定是汉字起源的重要资料。只是它们之间的演绎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宋镇豪说。

  那么,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否具备文字起源的条件呢?

  宋镇豪肯定了这个可能的存在。因为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较高,具备早期国家形态,遗址面积大,布局完善,制作工艺发达,有文字起源的基础。“当然,这还要等待发现更多的证据,包括这些文字使用在什么文化阶层?对普众文明起了什么推动作用?这些都需要进行探讨,我认为这比较重要。”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