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寻上古盐都宁厂古镇的前世今生(图)

2013年07月17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探寻上古盐都宁厂古镇的前世今生(图)
图为宁厂古镇里留存至今的残旧老屋。 蒋青琳 摄
图为宁厂古镇的盐泉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 蒋青琳 摄

  中新网重庆7月17日电 题:探寻上古盐都宁厂古镇的前世今生

  作者 蒋青琳

  渝东巫溪有一古镇号宁厂,为明清时全国盐业重镇,因境内有一自流盐泉可产盐而闻名,其制盐史可上溯数千年。17日,中新网记者慕名游访重庆巫溪县宁厂古镇,探寻上古盐都宁厂古镇的前世今生。

  千年古镇 因盐而兴

  搜寻宁厂古镇的前生,一“盐”字可概之:5000多年的制盐史,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因盐而兴。古镇全长3.5公里,其“吊脚楼”民居和古造盐遗址为古镇的主要特色。

  据资料载,大宁河一带巫咸国时曾有“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描述,当地人不事纺织却有衣穿,不种庄稼却有粮吃,因上天给了他们取之不尽的宝藏——盐泉。

  直至今时,漫步宁厂古镇老街,大宁河岸峭壁上栈道的遗址、河畔一溜七里半边街的建筑,无不印刻着宁厂古镇作为曾经的制盐基地和贩盐中心的昔日繁华,旧时盐运码头和街上“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景象,在穿行于古镇街巷间跃然浮于眼前。

  失落古镇 因盐而衰

  “一泉流白玉”曾带给宁厂“万里走黄金”的辉煌,如今,盐泉仍在,辉煌已逝。

  随着盐业的没落,宁厂古镇渐渐退出了商业中心的位置,褪去了旧日光彩:墙壁颓废、柱头孤立、房梁歪斜。破败街道两边,只余高龄老人坚守在黑漆漆的老屋中,偶见稚龄小儿欢笑奔过眼前,为沉寂的古镇带来些许生气。

  “娃娃(重庆方言,指“子女”)在城里,只有我一个老的在屋头了……”在76岁的古镇居民胡晨明的记忆中,民国时期的宁厂镇曾有七八千人,伐木、烧柴、煮盐、运盐、贩盐,比县城人口还多。而如今,“真正在镇上居住的不过200人”。

  坎坷的古道、冷寂的街区、衰败的厂房、破损的房屋,沿大宁河顺势而上,入目所见令人顿生荒凉、悲壮之感。如今的宁厂,失去了盐业支撑,正如其名,繁华逝去后归于宁静。

  修旧如旧 古镇新生

  宁厂古镇并未甘于平寂。如何挖掘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当下这一千年古镇保护和开发中亟待正视的问题。

  早在2000年左右,宁厂古镇开发就提上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然而,对于地处秦巴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由于资金缺乏,交通成发展最大障碍,旅游开发只有一拖再拖。直到今年,宁厂古镇复建项目终于正式开工。

  “在保护规划没有做到尽可能完美、开发条件没有充分具备的情况下,宁愿暂时搁置,也不能草率行动,以免被急功近利的开发弄得不伦不类甚或面目全非。面对有着千百年历史传统的人民及其创造的遗产,不可不心存敬畏。修旧如旧,还原昔日的风貌,应该是宁厂未来发展的走向。”古镇上的社区工作人员这样描述宁厂的未来。

  巫溪县旅游局副局长刘应科告诉中新网记者,宁厂古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古老、稀有。宁厂古镇悠久深厚的盐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正是吸引游客的核心价值。古镇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应从文化入手做深入梳理研究,给旅游注入文化元素。

  看今日宁厂,沉寂许久的古镇正在经历一场变与不变的洗礼。不变的是古朴依旧、传统依旧,变的则是人的精神面貌,从古镇居民到当地官员,对古镇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自信。经历曾经的辉煌,古镇沉淀下的是古朴醇厚,如今正欲焕发新生。

  根据当地政府的初步规划,复建的宁厂古镇将按照上古盐场时代的建筑,辅以渝东民居吊脚楼,再现五千年制盐史鼎盛时期的风貌。一期建设项目包括盐泉山庄、重庆盐业历史博物馆、吴王庙、向家大院,计划今年底完工。预计到2016年完成龙君庙、盐衙署、陕西街复建和古镇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景区标识系统及民居风貌改造项目,将宁厂古镇打造成“盐巫”文化体验核心景区。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