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绛先生今日102岁寿辰 曾用千万版税资助学生

2013年07月17日 20:2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杨绛先生今日102岁寿辰 曾用千万版税资助学生

杨绛生活照

杨绛先生今日102岁寿辰 曾用千万版税资助学生

《杨绛文集》自序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黄维 林露)“杨绛先生身体、精神都很好,还在不断写东西。”今天是杨绛先生102岁生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16日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采访时,谈及最近刚刚探望过杨绛先生,“我们这次去主要是商量修订文集的事情,看看我们出版社有哪些需要做的,怕打扰老人,待了半个小时我们就走了。”

  修订版将收录先生最新创作文章

  《杨绛文集》的责任编辑王瑞告诉记者,年底出版的《文集》修订版,将收录杨先生近年来的创作诸如《剪辫子的故事》、《漫谈红楼梦》、《魔鬼夜访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在创作中的文章,没有确定,“因为她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负责,精益求精,《干校六记》还在改,所以没有完成的作品她不会对外说。修订版《文集》的杨绛大事记将更新至2013年6月,《大事记》杨绛本人刚看完。”

  谈及杨老,王瑞很是感慨:“她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她生活很规律,早上起来锻炼,做八段锦,走步,现在还可以下楼转圈了。每天练字,看电视了解时事,自己还写一些东西,态度非常积极,特别的‘正能量’。这些都源自她对文化的信念,对人性的信念,她相信人是向好的。”

  向“好读书”基金捐赠版税逾千万

  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介绍,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2年底,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达数百位。

  据悉,“好读书”奖学金是用钱钟书、杨绛夫妇2001年上半年所获72万元稿酬现金以及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报酬设立的。在2011年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杨绛说了三句话:“在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对于为何将基金设在清华,杨绛回答称:“我们一家三口最爱清华。”的确,杨绛“三进清华”和清华对钱钟书的厚爱已广为人知。“好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也是联结两人情缘的一条红线。当年,杨绛先生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才女杨绛的情怀

  迷恋书的世界 成名早于钱钟书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于辛亥革命前夕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高中国文老师在班上讲诗,也命学生读诗。她的课卷习作曾被校刊选登。一篇《斋居书怀》写得有模有样,“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老师批——“仙童好静”。

  杨绛在创作上成名其实早于钱钟书。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在问“钱钟书”是谁——杨绛的丈夫。1943年,还在小学教书的杨绛创作的第一部剧《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

  胡乔木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 句句真话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就连钱钟书自己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他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忆初识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1932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在清华古月堂门口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被问到是不是一见钟情,杨绛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当杨绛的创作时期刚刚起步,并且稳步上升的阶段,钱钟书说自己要想一部长篇小说,杨绛毫不犹豫揽下所有家务活,甘当“灶下婢”,鼓励他创作。杨绛急切地想看到钱钟书的稿子,每天晚上,他就把写成的稿子给她看,杨绛大笑,钱钟书也大笑,两人常常放下稿子,相对大笑。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先在上海当教师;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业余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偶尔翻译。“洗澡”(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后,我调入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写学术论文;写论文屡犯错误,就做翻译工作,附带写小量必要的论文。翻译工作勤查字典,伤目力,我为了保养眼睛,就“闭着眼睛工作”,写短篇小说。一九七九年社科院近代史所因我父亲是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嘱我写文章讲讲我父亲的某些观点。我写了《一份资料》。胡乔木同志调去审阅后,建议我将题目改为《回忆我的父亲》;我随后又写了另一篇回忆。我又曾记过钱锺书的往事,但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他本人的回忆。我就在研究和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兼写小说和散文,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八七年退休后,我就随意写文章。钱锺书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稿,又翻译了一部作品,随事即兴,又写了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散文十来篇。

  全部文章,经整理,去掉了一部分,把留下的部分粗粗分门别类。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散文又有抒情、写意、记事、记人、论学、评书等。文章既是“随遇而作”,按时期编排较为方便。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写的文章,尽管句句都是大实话,也删。有“一得”可取,虽属小文,我也留下了。

  我当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我年近八十,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八十,毁去了已写成的二十章长篇小说,决意不写小说。至于创作小说的艺术,虽然我读过的小说不算少,却未敢写出正式文章,只在学术论文里,谈到些零星的心得。我写的小说,除了第一篇清华作业,有两个人物是现成的,末一篇短篇小说里,也有一个人物是现成的,可对号入座,其余各篇的人物和故事,纯属虚构,不抄袭任何真人实事。锺书曾推许我写小说能无中生有。的确,我写的小说,各色人物都由我头脑里孕育出来,故事由人物自然构成。有几个短篇我曾再三改写。但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自份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无成了。我只随笔写了好多篇文体各别的散文。承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资深编辑的厚爱,愿为我编辑《文集》,我衷心感谢,就遵照他们的嘱咐,写了这篇序文,并详细写了一份《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

  杨绛小传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 )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编辑:王牧青】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