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书画业面临震荡转型 专家:艺术市场回暖需时日

2013年08月05日 11:1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额同比下降5.58%

  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

  “广东画廊的老大哥华艺廊恢复展览啦!”日前,在“弱复苏”中苦苦寻觅出路的广东书画市场传来消息:“闭关沉思”近半年的华艺廊,终于重新点燃了一把火——和盘托出了以9位当代青年新锐艺术家为方阵的工笔画展。

  两周前,南方日报记者造访该画廊位于广州东山湖公园旁边的场子,看到数百平方的展厅依然空荡荡的见不到一幅作品。华艺廊总经理、著名策展人张向东坐在展厅最深处的办公室里边,静静梳理着下半年的工作计划。过去十多年,这位外表生猛、行事却极为低调的艺术商业操盘手,一直执掌着这家中国最早的画廊,并使之成为全行业的翘楚。

  让人惊讶的是,自去年底以来,华艺廊的展览计划却战略性地收缩了2/3。在记者面前,张向东毫不讳言,过去这一两年对整个行业来说都很特殊,“市场的寒冷预示着这个行业的初级阶段已告终结,而面对眼前的十字路口,所有人都必须为以后的发展方向作选择。”

  形势

  艺术市场回暖尚需时日

  7月19日,华艺廊自我休整半年后首推的新青年工笔画品鉴展,并未在媒体上造势,仍然吸引了大批藏家的到来,其中不乏同行。

  “我们都想了解下这位画廊界的带头阿哥,半年来到底鼓捣些什么。”一位画廊界的同行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实际上,真正体现华艺廊战略变化的展览或许还要等上数月。据张向东透露,到时华艺廊将全面回顾过去15年的风雨历程,同时披露下一阶段的发展大计。

  华艺廊的转身,实际缘于中国书画市场过去两年的深刻调整。

  2011年,刚刚因为“泡沫膨胀和非理性繁荣”而被推上历史高位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突然遭遇欧美债务危机引致国内经济增长下滑的迎头痛击。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书画市场的拍卖成交额相比2011年急剧下跌了近半。直到今年春拍,尽管业内为提振市场信心一路唱多,然而最后出来的统计数字却显示,市场没有延续去年大幅下跌的走势,但整体回暖尚需等待更多优质资源的回归和发掘。

  不容忽视的是,市场对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悲观情绪,已累及艺术市场。由AMMA组织的艺术市场信心度调查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艺术市场信心指数环比上季下跌17%,市场信心指数值仅为23。

  “这代表市场信心非常不足。”AMMA在报告中分析道。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多年来一直牢牢盘踞艺术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书画,今春得益于京津塘和港澳台地区板块市场的迅速发展,在拍卖市场上收获了142.79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同比上升了3.3%。

  拍卖市场上的风云变幻,直接反映着同样在做艺术品买卖的画廊业的冷暖。据张向东估测,广东能够称得上画廊的机构有两三百家。而面对持续两年量价齐跌的“寒冬期”,一些画廊的资金链已明显出现紧张。

  在张向东看来,当前的市场环境相比过去简直天差地别。过去华艺廊靠一百万就可以起家,现在,就算维持一个刚出道的新锐画家,每年也要花几十万。销售下降、成本飙涨、扩张压力,实已成为每家画廊面临的共同困境。这一点,华艺廊也无能例外。

  张向东毫不讳言,在2003年以前及最近两年,华艺廊也面临着同样的资金压力。“此前我们在北京新开的一家画廊,就因为资金问题而倒闭。以目前的国情和市场现状,拿着画作到银行去贷款是不切实际的,而通过民间平台来融资又不适合每家画廊。因此,如何过冬真的很折磨人。”

  张向东分析,中国书画市场的初级阶段已告终结。当前如何因应市场和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无疑是每家画廊机构亟待解决的课题。

  弊端

  艺术品成为纯粹投资工具

  AMMA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书画市场今春的总体发展形势“在平稳中略见起色”。尽管相比瓷器、油画和当代艺术等其它艺术品类来说已算不错,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同比上涨3.3%的弱复苏态势,并没有达到一些业内人士的预期。

  据了解,2010年和2011年的历史高位,曾一度引发社会热钱涌入书画市场掘金。2012年市场的急剧变化,则让大量资金在里头深度套牢。“这两年的回调,实际是整个艺术品市场从泡沫回归理性的过程。”在张向东看来,前几年跟风闯入这个行业来炒作的投机者太多了,一幅当代画家的画作,在拍卖市场动辄可以拍出几千万的价格来,这样的“非理性繁荣”太可怕了,中国书画市场迫切需要通过“去泡沫”来缓解投资过热引发的市场危机。

  在一些行外人士看来,艺术品是一个近乎疯狂的市场。

  据AMMA的持续数据监测,1994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当时1.76亿元的年度总成交额发展至今,市场容量已经增长近600倍。1995年至1999年间,市场经历短暂的规模衰退,但总体还保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状态中。2000年,很快以11.12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实现了超过200%的增长。2005年,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了百亿成交的新阶段。随后5年,市场的扩容神话一直在持续,直至在2010年达到2005年市场总成交额的4倍。2011年,总成交达到历史高位后,虽然在2012年经历大幅回调,然而市场容量依然非常巨大。

  中国书画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力军,其吸金能力则让其它艺术品类难以望其项背。国内的画廊机构多以推广和销售当代书画为主。尽管当代书画的价值和价格,一直被认为“仍有待市场的检验、沉淀以及学术系统梳理”,然而,对投机的商业机构来说,这也是人为炒作最容易见成效的市场板块。甚至在前两年市场回调最严重的时期,当代书画仍然是许多一级市场商业机构寻求新增长的突破口。

  记者在AMMA的报告中发现,该中心今年推出的“当代中国画100家指数”,已达到14797点,相比上季上升了6091点,升幅高达70%。崔如琢2005年作《千山飞雪图》(八幅),今年以惊人的7715万元人民币成交,成功挤进了中国艺术品TOP100榜单的第三位。

  “许多人都把书画当成纯粹的投资工具来看待,一些人还希望把它金融化,这实际已经悖离了艺术的宗旨。”张向东对南方日报记者感慨道,这些年一些藏家炒作艺术品融资变现难的问题,就是因为这种观念在作怪。“任何一个市场都杜绝不了投机行为。但投机太多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泡沫。”

  走向

  画廊应向专业服务机构转型

  不过,在张向东的眼里,当前的中国书画市场仍然是危中有机。

  “在资本运作的影响下,这个行业产生过泡沫。但是,去除掉泡沫后,这仍然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何况,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的市场规模。”张向东对记者分析道,艺术品消费虽然不是我们的第一需求,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只要行业参与者共同努力,一定还能把这个市场做得更大。“就广东市场来说,虽然起步早,但后劲不足。目前的市场容量只相当于京津塘地区的1/10。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在他看来,中国的书画市场马上就要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目前的寒冬,不仅可以帮助行业去除泡沫,而且可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逐步把那些一昧追求短期商业利益的投机者淘汰出去,留下真正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去年底至今,华艺廊的战略收缩,正是因为看到行业已进入这个历史拐点。我们必须先人一步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转型,才能顺利抓住这次市场调整的机遇去发展壮大。”

  记者发现,当前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多以拍卖市场作为监测对象,作为更广泛的以深度耕耘一级市场为主业的画廊机构来说,则似乎成了被忽略的对象。

  事实上,记者接触到的许多画廊,也反映现在要抓住一些真正有销量的画家越来越难。特别是在一些名家面前,拍卖机构的比较优势实在太明显了。单从商业利益出发,有市场影响力的画家是根本不会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画廊来做的。

  对此,张向东认为,拍卖机构挤压了画廊生存空间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书画市场是分很多层次和版块的。每类机构都有自己的操作方法。有实力的专业画廊,肯定能够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问题,张向东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在当前国内艺术家普遍缺乏契约精神的情况下,画廊要想跟一位正在迅速成长的画家建立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的确不容易。如果合约不稳定,画廊的经营风险就会很高。因为对画廊来说,要成功推广一名画家,培育和建立起相应的市场,需要投入的成本非常高。并且,由于投入的周期很长,画廊极有可能在获得回报之前,就遇到画家的解约。这跟国情有关,靠画廊是解决不了的。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艺术家对画廊的要求的确在不断提高。任何画廊都不可能再对市场保持像以前一样的控制力。当画廊的销售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力还比不上画家本身的时候,画家肯定就要权衡和考虑,继续维持原来的合作关系还有没有价值和意义。

  为此,张向东认为,与其去改变别人,还不如先改变自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这个市场有关的所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因循守旧迟早要被行业所淘汰,倒不如练好内功,自主转型——从过去的市场主导者向未来的服务者转型。“实际上,多数艺术家在自己的生活改善后,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社会和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因此,画廊只要能够提供比他们的私人秘书更专业和更高水平的推广服务,就肯定能够维持自己在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