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费加罗的婚礼》登陆大剧院 被求加演

2013年08月16日 15:4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现场

   在经过数月的准备后,莫扎特歌剧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昨晚终于与北京观众见面。由歌唱家沈洋、黄英、周正中、于冠群领衔的全华班阵容不负众望,完美演绎了这部广为中国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歌剧经典。

  不同于大部分歌剧作品宏大的制作风格,《费加罗的婚礼》以小见大,明快、简约的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大幕拉开,男主角费加罗的婚房近在眼前,人们发现在演出场地从歌剧厅移师戏剧场后整个舞台更有视觉凝聚力,同时舞台纵深明显减小,歌唱家经常可以在舞台最前沿表演,增加了与观众的亲近感,生动活泼的表演甚至令观众找到了看“情景喜剧”的感觉。

  第三幕伯爵府邸的舞台延续了前一幕的样式,但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在舞台地面上多了一道弧形地槽。这一伏笔在第三幕结束后被揭晓,整个布景开始平稳旋转,场景从室内“转”向户外的花园。这让历来擅长无缝转场的大剧院歌剧制作在空间有限的戏剧场首次成功尝试了旋转式换景,让小舞台上实现了大动作。

  声音

  感觉中国歌剧真进步了

  邹静之(著名编剧)

  看了《费加罗的婚礼》感觉非常好,尤其没想到这些年轻的演员演唱和表演得都这么出色。他们站在舞台之上浑身所洋溢出的那种蓬勃的、积极向上的上升感特别打动我。而且我想起来我小时候最初听歌剧时,那时候很少有演员能够唱满全场,都是上半场一个人唱,下半场换另外一个人。而现在全场都是同一批演员,感觉到中国歌剧真的是进步了。

  网友

  我是怀着“一定会睡觉”或者微信“打飞机”的心态被朋友拖来看演出的。但令我惊诧的事情发生了,今天长达三个小时的演出,我居然从头到尾没有打瞌睡……是我疯了么?好吧,认真地说,我被震撼了。我特别喜欢第三幕结尾时的群舞,喜欢那个男扮女装的凯鲁比克!我想说,一切所谓的“不喜欢”也许都缘于“不了解”。我想我今晚特别有动力去网上将《费加罗的婚礼》的曲子下载到MP3里听。

  快评

  歌剧怎样“讨口彩”

  一周前,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费加罗的婚礼》四场演出票全部售罄,没买到票的观众希望大剧院能增加场次。通常情况下,歌剧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相对小众,观众群也相对少一些,但是这次歌剧的4000张票卖得一张不剩,还依旧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这在国家大剧院历年的歌剧演出中,十分罕见。

  “终于等来一部莫扎特歌剧了,而且还是《费加罗的婚礼》!”这是一位观众的感叹。看来莫扎特的号召力不容小视,而且《费加罗的婚礼》又是介绍到中国比较早的一部歌剧,特别是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男子汉大丈夫要去当兵》,知道这首歌曲的中国观众尤其多,这些都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知名度。

  除此之外,《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喜歌剧,名字听上去很喜庆、吉利,故事也自然轻松,旋律明快悦耳,对于喜欢“讨口彩”的中国观众,《费加罗的婚礼》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融洽的追求。且不说中国观众,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哪怕是歌剧传统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对观看歌剧的选择也有明星效应、轻松愉悦的倾向,大腕的加盟、重要指挥家的出现、给剧目带来新活力的导演都是吸引观众的因素。剧目内容的通俗也很重要,有一些特别阴郁的、结局悲惨的悲剧,比如威尔第的早期歌剧《麦克白》、《唐卡洛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那种发人深省的震撼力,对人性深处的触碰,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心境,甚至还需要一些文化积累才能去理解的,对于普通观众很难对付如此厚重的作品。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