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节俭办晚会:应挖掘过目不忘的魅力

2013年08月16日 16:58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通知要求,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

  “节俭办晚会”,太有必要了。有报道说“目前国内的演出市场,大型晚会动辄就要花费5000万元以上”,污染了艺术空气,影响了国家和公共形象。为了让“节俭办晚会”得到真落实,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观念转轨。

  其一,对各种晚会增加财政预决算,以及事后审计制度。不少晚会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应建立规范的、详细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和审计制度,比如对什么是“豪华”,什么是“高价约请”,给予明确规范,通过预决算,让操作者有制度可依,将奢靡支出以及浪费性消费,统统砍掉,让简单、大方、实用、高效的晚会精神得到回归。特别要通过审计制度,对构成浪费嫌疑的负责人,处以严厉处罚、行政处分等,让乱花钱的违规者受到重罚。用制度切断晚会的“利益链条”,节俭办晚会才有望得到落实。

  其二,导演和制片人的创新意识、创意意识应得到激活。晚会之所以陷入同质化的“摆阔斗富”误区,除了指导思想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更有自信不足、创意匮乏。没有真正的“瓷器活”,才不得不借助明星效应、大场面、大投入来掩饰缺憾和不足。如果导演总能亮出“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绝活、金点子,凭借非凡创意、高质量节目,都能得到好评,谁还愿意花大钱搞华而不实的粉饰呢?

  不妨积极挖掘艺术创意,或在晚会形式、晚会指导思想、阵容选择以及舞美效果上,将富有新意、创意的内容镶嵌进去,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让节目释放出更多真情淳朴,让节目多接地气,让晚会的娱乐休闲的本来面貌得到回归,比如央视的《感动中国》晚会,设计有新意,颁奖词很精彩,好的晚会就应该挖掘这种过目不忘的魅力价值。

  其三,“唯收视率是从”的节目评价机制也要改一改。收视率作为一种艺术评价标准,有效促进了导演和制片人的工作积极性,但凡事应该有个度,晚会等艺术节目也要引入这种商业化太浓的评价制度,就会刺激导演或制片人偏离应有的艺术轨道、艺术规律,而更服膺于商业规律、广告效应:更欣赏明星效应,而忽视了质量本位;更考虑热闹、花哨,而忽视了淳朴自然;更欣赏搞笑和噱头,而忽视了艺术责任和艺术理智。艺术成了商业和利润的玩偶,晚会就很难简洁、纯洁起来。比如晚会中的嵌入广告太多,严重影响了艺术质量,削弱了艺术最重要的纯真。

  注重收视率的同时,也要将艺术规律的需要、观众的客观需要、高雅艺术的需要,纳入评价机制,只要晚会的艺术质量高,曲高和寡一点,观众少一点,也不要紧,循序渐进,注重品位,慢慢培养艺术消费者,让导演和制片人放开手脚去尊重艺术,不因为热闹而放弃了艺术质量,“节俭办晚会”才有望得到落实。

  其四,“节俭办晚会”离不开崇高敬业的思想家与艺术者的参与。在物欲社会,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也要高举起艺术公民的旗帜,“为人民演出”、“为公益演出”,为群众奉献更多精美精神食粮,而不是动辄陷入“为人民币服务”,让艺术发展更上一层楼。(耿银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