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盲目重建历史文化古城:以文化之名呐喊造势

2013年08月16日 17:06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盲目重建历史文化古城,巨额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在我们这片国土上早已不是新鲜事。眼看城市急速变化,与现代化接轨,大多数人都乐在其中,既忙着要争夺名人故里,又忙着要给古城改造修复。建设现代城市,追逐旅游效益,这似乎是目前大小城县都无法免俗的一场金钱游戏。就像最近又出现古都西安的一个重磅举动,当地政府打算投资380亿元,把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极力讽喻的阿房宫再造出来,如此,“新阿房宫”将不再是历史传说了。

  文化在今天真是一面最好用的大旗。以文化之名来呐喊造势,兵来文化挡,水来也是文化掩。地方政府与企业挖空心思设计、正名的“文化”,无意中一次又一次伤害了这个词醇美温厚的本来面貌。在地方旅游文化产业遍地宣传的今天,文化的涵义其实也变了质。大家当然不会没有看见,全国不知有多少地方,大到繁华的大都市,小到贫困的地级市,都能魔术般变幻出大把金钱,打造出那些让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豪华建筑。虽然挂上“文化”的招牌,却丝毫窥不出任何文化的模样。这些为城市推出文化名片的领导和商人,如何一次又一次不辞辛劳地为文化注入反讽效果。因为在他们心中,“文化”已然不是所谓的“以文化人”,“文化”变成了“伪文化”,是确确实实的“以文化钱”。这一分钟要捞钱的马上费尽心机开发一座历史穿越名城,下一分钟想发大财的即刻御用某些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建什么大型名人雕像,反正在文化的遁甲保护下,为钱而文,眼里盯住的都是能为自身带来的政绩和利益。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过去几十年来迈出的改造步伐不小。相对于一些落后愚昧的地方,且不论对“文明”的冲击有多大,适当的开发重建确确实实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我们并不是绝对否定改造对于古城发展的意义,只是,当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大规模投资成为潮流时,人们对古城开发利用的高涨热情就变成一种“文化感冒病”。成天围着政绩和金钱效益设定的指挥棒转,造出了多少高长宽可竞比世界纪录的奢华建筑,却无法真正解答本土地区亟须解决的民生社会问题,无法真正彰显本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这些都构成了对历史文化古城改造发展的困惑和挑战。就像在这次西安“新阿房宫”的改造计划中,政府在阿房宫遗址附近将拆除已运营13年,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人造景点——阿房宫景区,并强调在建设中会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杜绝不规范和破坏行为。但是,问题毕竟不是老百姓没有信心,动辄成百上千亿元的大规模投资,如果只是一时高涨的开发利用热情冒上了心头,没有精心论证的改造策略,没有具体有效的规划方案,就会导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护文物和繁荣文化的目标终究只是成为假大空的建筑底下的漫天灰尘。待到彻头彻尾的山寨历史文化城市打造出来,某些人的私下收益倒是如鱼得水了。然而,问题更严重忧思的是,到时被破坏殆尽的古城历史遗址又该谁来买账?

  在历史文化名城改造,城市文化名片宣扬的过程中,那些热热闹闹的跟风,特别时髦的旅游文化产业,都不见得能够持久。真正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对民生有利实惠的文化工程,才是实在的以文化城。但是,镜鉴历史,如今毁古城者,古城人也,非现代化也。毁文化者,“文化”也,亦非现代化也。使各城各爱其文化资源,则足以显城市之底蕴。使文化特色得以体现,则增城市之荣光可至长久。倘若今人仍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魏沛娜)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