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人卡明斯:写诗非押韵 是要写出声音的意义

2013年08月20日 13:3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伊利亚·卡明斯基近影。 南思 摄

  诗集不是上海书展最畅销的门类,但有关诗歌的活动总能吸引大批读者。从“诗歌的未来与使命”对谈、到 “全球文学十二时区”活动、再到外滩诗歌之夜,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连续多天现身,成为焦点人物。

  卡明斯基1977年出生于原苏联奥德萨市的一个犹太家庭,4岁失去听力,12岁起发表诗作,16岁随家人移居美国。父亲去世后,他开始以英语写作,“以新的语言来悼念父亲”。卡明斯基借助助听器交流,听力缺陷反而成就了他写作、朗诵的独特风格。上海书展之行,每当他用近似祈祷的喃喃之声吟诵作品,人群会迅速聚拢。混杂俄语口音的英语诗句,乍听难以分辨意义,但他独特的音调足以营造强大的气场,让周围人平心静气聆听,产生种种遐想。“诗歌有的以声音为主,有的以意向为主,前者比后者更难翻译。”卡明斯基认为,诗人常常因为注意技巧忘记了说什么,“写诗不是押韵,而是要写出声音的意义。语言应该像爱情,名词、动词、形容词就是我们的四肢,经过组合表达身体动作。”

  卡明斯基对诗的声音格外敏感,“在原始部落,二十个人围着一团火,巫师大喊‘火火火火火火’,这也是诗,独特奇妙。”卡明斯基透露,自己写诗最重视声音,其次是意象,最后才是意思。写诗时,他习惯反反复复地诵读,“每次读诗的同时进行修改,朗读表达了形而上的思考。”

  对于中国诗歌,卡明斯基并不陌生,谈起名家如数家珍,“李白写月亮,杜甫写大众,王维写悲哀,那时的中文可能跟现在的中文不一样,就像拉丁文,现在大家都不说拉丁文了。俄罗斯文学的传统非常年轻,美国文学也是如此,唯独中国有古老的传统,这是很大的反差。”他比较了中西方文学,“中国当代诗歌受到西方影响,作者想要和西方对话,而西方诗歌倾向于和同行对话。美国在国力变强的过程中,文学随之蓬勃,中国也在经历类似过程。”

  卡明斯基有心脏病史,这令他的写作格外具有使命感,“如果我能活到55岁,已经算幸运了。所以每天早上醒来我会想,为什么要活着。诗歌教给人们怎样去承受失去,这是我写作的动力,仿佛有个诗人活在我的身体里——只有当你能够和一个人进行私密、个人化的交谈,你才能够面对大众。”卡明斯基把面对读者朗诵,视为诗人的使命之一,“大多数的人不关心诗人,所以大多数的诗人也不关心大众。同样道理,受大众喜欢的诗人,必定也是喜爱大众的。”(本报记者诸葛漪)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