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宋皇帝善纳谏:太祖不因诘问发怒 神宗落实得力

2013年09月03日 09: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纵观北宋九位皇帝,昏庸无道者有之,勤政务实者也不乏其人,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总体上也是好多恶少。比如宋太祖的英武大气、宋仁宗的宽厚仁慈、宋神宗的创新进取等,常为后人所乐道。同时,这些皇帝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听得进批评与建议,善于纳谏。

  宋太祖:不因诘问发怒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武装后,想重新找一将才统帅禁军,他想到了符彦卿。符彦卿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一名虎将,南征北战,军功累累。宋太祖取后周而代之,符彦卿俯首称臣,宋太祖加封他为太师。作为太师,名位已盛,再授禁军,恐尾大不掉,重新埋下武夫乱国的隐患。为此,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赵普多次谏阻。

  但宋太祖主意已定,而且拟好了任命文书,交下面传达。赵普听说后,自作主张,从有关部门截获了任命文书,揣在怀里,又去找宋太祖,谏阻说:“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宋太祖见赵普老是拿符彦卿说事,不高兴地说:“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他自认待符彦卿不薄,符彦卿决不会忘恩负义、背叛自己。赵普见皇帝执迷不悟,便抬高声音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是啊,周世宗也待你不薄,你不照样取人江山?!面对这种直言不讳的诘问,宋太祖竟出人意料地没有发怒,反而在沉吟片刻后,听从了赵普的建议,取消了对符彦卿的任命。(事见《宋史·石守信传》)其实,不单为符彦卿加官一事,之前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决策,也无不是宋太祖纳部下之谏的结果。

  宋真宗:“提着脑袋”纳谏

  宋真宗是个爱慕虚荣、沉迷个人崇拜的皇帝。不过,他在即位前期还能励精图治,并开创了“咸平之治”,给国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和发展。这期间,他对大臣的建议,也能做到言听计从。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20万大军南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前线告急。宋真宗问计于群臣,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他们都主张迁都。宋真宗征求宰相寇准的意见,寇准愤怒地说:“谁为陛下出此下策,罪不容诛啊!大敌当前,倘若迁都逃跑,必致人心崩溃,敌人乘机直入,天下还如何能保?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陛下御驾亲征。”

  权衡轻重、利弊之后,宋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决定亲征。澶州位于黄河北岸,当宋真宗率军浩浩荡荡抵达黄河岸边时,发现隔岸的澶州城战火弥漫,杀声震天,宋真宗内心害怕,犹豫不前。寇准再劝宋真宗说:“李继隆、石保吉二将摆阵在辽军左右,呈夹击之势,各路援军正快马加鞭而来,在这关键时刻,陛下倘若疑而不进,势必坐失良机。”

  在寇准的说服下,宋真宗北渡黄河,深入战争最前线。将士们听说皇帝亲临火线,顿时士气大振,冲锋陷阵,连连告捷。辽军败退之际,只好请求与宋朝议和,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宋辽边境从此开始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尽管结局证明了寇准建议的正确性,但从惊心动魄的过程来看,宋真宗听从建议也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正如后来参知政事王钦若向宋真宗进谗言时所说,寇准建议御驾亲征,其行为无异于把皇帝“孤注一掷”,也就是说,这次,宋真宗是提着脑袋在纳谏。

  宋仁宗“屈从式”纳谏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他对待意见和建议的态度,如同他的性格,宽厚而又仁慈,只要合情合理,必然接受。而且,每当自己不小心犯了错,大臣们谏阻,他甚至还会收回成命,忍气吞声地屈从。最著名的例子是,他要任命爱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御史包拯以“不可骤升”为由,不仅当场反对他的提议,还因说话过于激动,溅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让他极为尴尬。即便如此,宋仁宗还是取消了任命张尧佐宣徽使的决定。

  王巩在《闻见近录》一书中,还记载一件宋仁宗遣散宫女的故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谏官王素听说武将王德用向宋仁宗进献了几个美女,被宋仁宗“笑纳”后,便向宋仁宗提出批评。宋仁宗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卿从何得知?”王素说:“作为谏官,进谏乃职责所在,哪怕是风闻之事,亦当规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陛下何必追问臣从何知的呢?”宋仁宗听后,呵呵一笑说:“王德用进献美女,确有其事,几位美女在朕的左右,而且颇为亲近,难道有什么问题吗?”王素急忙回答说:“倘若陛下与她们疏远,留下倒也无妨。臣之所以提出此事,正是担心陛下与她们过于亲近啊。”宋仁宗猛然醒悟,连忙吩咐近侍说:“王德用所进女口,各支三百贯钱,马上遣散出宫,完事后急速回报!”说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时,王素反倒不好意思地说:“陛下既以臣的进谏为然,遣散她们何必如此之快?可回宫后慢慢遣散。”宋仁宗说:“朕虽帝王,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不马上处置,届时见她们涕泣,朕恐怕又不忍心了。”不久,近侍便回报说,宫女已经遣散,宋仁宗脸上再次露出了难过的神色。

  宋神宗:听得最深、落实最得力

  而宋神宗作为一代改革之君,他对于大臣的建议是听得最深、落实最得力的。

  比如他听从王安石的建议,推行“熙宁变法”,尽管反对者甚众,但他一以贯之地把变法政策执行到自己去世离任,前后整整十六年,其态度之坚决、信念之坚定,历代君主中少有。

  宋人高文虎在《蓼花洲闲录》中,曾记载过一桩宋神宗纳谏的趣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因为陕西前线用兵失利,宋神宗下令处死一名负责粮草的灌运官。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宋神宗问宰相蔡确:“昨日批出问斩灌官,今日可否执行?”蔡确回答说:“臣正打算回奏此事。”宋神宗奇怪道:“有何疑问?”蔡确说:“祖宗以来,从未杀过士大夫,臣等不希望从陛下开始。”宋神宗想了想,说:“那么就刺面,罚配至偏远蛮荒之地吧。”门下侍郎章懔接过话头说:“这样,还不如杀之。”宋神宗问:“何故?”章懔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大怒,声色俱厉道:“朕难道快意的事都做不得一件?!”章懔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地说:“如此快意,不做也好。”最后,宋神宗只得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免去了灌运官的死罪。尽管这个史实涉及北宋的赏罚政策,不好用结果去推论决策的正确与否,但宋神宗从谏如流的性格,却可见一斑。

  当然,皇帝纳谏,还得讲究目的。前面几位皇帝所纳之谏,不是关乎社会发展,就是关乎国家安危,自然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作为一个手握生杀予夺大权而又缺乏有效监督的帝王,倘在个人享乐和私欲满足上“从谏如流”,其结果就大相径庭而适得其反了。像后来的宋徽宗,听从蔡京、童贯等人的意见,成立物品造作局,制造珍玩,专供皇室享乐;通过“花石纲”,遍搜奇花异石,运至京城赏玩;还建“艮岳”,铸九鼎,祀园丘……其搜刮民财、贪图享乐的花样不胜枚举,导致生灵涂炭,民怨沸腾,老百姓揭竿而起,金兵乘机南侵,最后,国都被占,皇帝被俘,北宋随之灰飞烟灭。

  所以,纳不纳谏是个态度问题,以什么目的纳谏,则是个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没把握好,不但劳民伤财,有时甚至会国破家亡。(文/晏建怀)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