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国荣发掘者陈少宝的黑胶唱片音乐梦(图)

2013年10月10日 10:46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0)

  提起陈少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香港名嘴主持,或是发掘并签约张国荣、许冠杰、王菲、Beyond等的“Dr.Music”(音乐博士),却很少人知道,陈少宝原来是一名黑胶发烧友。早前,在北京路225概念会所的黑胶展上,就展示了由他专门收藏的、高达100多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摇滚音乐黑胶碟。

  另类黑胶玩家

  相对于追逐顶级音效,欣赏封面设计也是一种“玩黑胶”的方式

  不得不承认,收藏黑胶碟是种有门槛的爱好。正如陈少宝所言,“没有顶级的硬件,听不出黑胶的好处。”他说,现在中国的黑胶玩家,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一批“发烧友”。

  一只普通的黑胶碟,生产成本要70元-80元,售价可达300元,绝版碟的炒价更是无法估量。“比起歌曲本身,黑胶玩家更乐于辨析其中的声音,这就对音响硬件要求非常高,好的音响上百万元,一点都不出奇。”一位专业黑胶玩家曾如此告诉记者。

  不过,这种追求高级音质的黑胶“发烧友”的高端大气作风,似乎让陈少宝这位黑胶收藏爱好者显得有点另类。陈少宝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沉迷于追逐顶级音响声效的“发烧友”,他认为,欣赏封面设计、感受创意和灵感也是一种“玩黑胶”的方式,因为,“从过去到现在,做人最重要是有梦想,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创意。”

  黑胶碟的创意

  黑胶碟封面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完全是用做艺术品的创意去做的

  陈少宝说,对于黑胶玩家,一只黑胶碟跟大户人家的小姐一样,不仅看长相,还要看出身。“现在生产黑胶碟的工厂全球只有几间,主要集中在德国和日本”,玩家对哪个工厂的出品非常讲究。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这么多人来看黑胶碟展,很意外很惊喜”。面对黑胶碟受到眼下年轻人冷遇的”窘态“,他心态很是坦然,“任何事物都有式微的一天”,现在有CD、有网上直接下载的MP3、有手机,人们大多通过这些方式听音乐,不需要再千辛万苦地去弄来一张黑胶了。“可是,在那个充满创意的年代(注:陈少宝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流传下来的一只黑胶碟,不仅仅只有音乐具有收藏价值,它上面的设计和包装,都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精神。”

  陈少宝指出,现在工业流水生产的CD碟片,为了大批量制作的成本和便利,大多都是平面设计,“黑胶碟封面不乏复杂的镂空、多重折叠、立体效果等,还有跟当时名家的合作,完全是用做艺术品的创意去做的。”

  他与他的音乐梦

  陈少宝告诉记者,在香港,很多爱好音乐的年轻人都会在某工业大厦里,租下一个单位作工作室或者BAND房。而他,就租下了一个7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来存放着他珍藏的上万只黑胶碟。“这在香港爱好音乐的年轻人里是很潮的事情。”

  他说,时代一直在变化,潮流也在变,“纯粹随着时间走的叫潮,有方向地走才叫做潮流。现在的音乐界,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并没有能够像四大天王时代那样制造出潮流的人”。他指出,广州是一个粤语歌基础很坚实的地方,所以,他正计划在粤港发展新的年轻艺人组合,“我希望例如是两三个广州人,加一个香港人这样的组合,看看有什么新意思。”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