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密蒋介石爱将黄百韬死后疑云 昔日旧照曝光(图)

2013年10月14日 11:17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黄百韬资料图片

蒋介石与黄百韬合影资料图片

位于李文忠陵墓西北的小亭子

亭前一面临时竖起的牌子上面有黄百韬简介

黄百韬之墓

淮海战役中,被缴获的黄百韬胸章和照片资料图片

1949年1月18日的《中央日报》报道了黄百韬运回南京后的情况

  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的蒋王庙街6号,因安葬着明岐阳王李文忠,而成为一处幽静的景点。日前,记者无意中获悉,岐阳王陵园里,还“隐藏”着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百韬的墓地。黄百韬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而深受蒋介石器重。而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则是在淮海战役中担任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且在那场战役中兵败自杀。那么,自杀后的黄百韬是如何被安葬到南京的紫金山下,历经60多年,他的墓葬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文/摄

  实地探访

  墓碑上刻着“黄焕然”

  黄百韬墓藏身李文忠陵园后山

  明岐阳王李文忠墓园坐落在紫金山北麓的蒋王庙街。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记者来墓园内寻找藏身陵园内的黄百韬墓。

  墓园大门朝东,进门对着的是一条笔直的神道。陵园内游客零星,记者走过神道,登上一组高高的台阶,再爬上几段陡坡,就看到刻有“明岐阳王墓”的石碑。到这里,已是山顶,环顾四周,看不到其他墓冢类的建筑,倒是在李文忠墓冢西北侧几十步开外,一个红色的六角亭,突兀地立着。

  走近红亭,身旁左侧突然冒出一块蓝色金属牌,定睛望去,上面竟然是一段有关黄百韬的介绍:“黄伯韬(1899-1948),字焕然,原籍广东,生于天津,国民党高级将领。淮海战役时任第七兵团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阵亡。其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是在担任兵团司令中唯一非黄埔嫡系的将军。”

  黄百韬的墓会在哪里呢?走进亭子,赫然发现,在亭子另一侧,连着一串逼仄陡峭的石头台阶,台阶的尽头被高大的植物封住了。但远远望去,草丛里露出一个圆圆的墓冢,墓前还立着一块碑。拨开荒草,墓碑上面的字映入眼帘:“黄焕然之墓 一八九九年——一九四八年”。

  黄百韬其人

  困兽犹斗,战败后举枪自尽

  很多人对黄百韬的印象,都来自1948年末至1949年初那场著名的战役——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开始。华东野战军一部主力向南疾进,一部向北疾进,造成威逼徐州的声势。徐州告急,驻扎在徐州以东新安镇和阿湖地区的第七兵团接到命令,从新安镇向徐州撤退,守备徐州东南及飞机场。此时,第七兵团的司令正是黄百韬。他的撤退之路艰难而混乱,死伤无数。而且就在黄百韬西撤时,何基沣、张克侠按计划率部在徐州贾汪起义,徐州东北门户洞开,解放军山东兵团迅速南下。

  11月10日,腹背受敌、且无援兵的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合围在碾庄附近。黄百韬被围后,决定固守待援,蒋介石则又是写信又是发电报,为黄百韬打气。黄百韬心存侥幸,困兽犹斗,斗的结果是,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部队被一个个吃掉。到了11月22日,第七兵团完全被歼,绝望中的黄百韬,举枪自杀。

  黄百韬自杀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蒋介石有感于他的“忠贞”,悲哀地说:“黄埔精神不死。”白崇禧后来解释蒋的话说:“黄埔精神不死,黄埔精神——不死——也。换言之,黄埔学生的精神是不肯为蒋死,而为蒋死者非黄埔出身之人。”

  黄百韬并非黄埔出身,蒋介石的这句哀叹,显然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死后疑云

  身后留下几个疑点

  1.战死碾庄后,尸体是怎样运到南京的

  版本一:红色特工郭汝瑰的讲述

  黄百韬自杀,第七兵团覆灭,那么,他的尸体又是如何回到南京?并且安葬在紫金山下的呢?

  淮海战役中立下大功的“红色特工”郭汝瑰,曾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统帅部的争吵与决策》一文中,对此有过简略的介绍。

  第七兵团被全歼后,黄百韬与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由碾庄东北的小费庄向西突围,到一户人家的草堆下时,黄百韬举枪自杀。黄死后,杨见解放军的一个战士走来,他就假称死者是他的哥哥,他是奉母命来探视哥哥的,不料哥哥被打死了。说完伤心痛哭。那个解放军战士似乎很同情他,他乘机把黄百韬的手枪交给这个解放军战士,请协助埋葬。埋后他记住地点并立了标志。逃回南京后,杨廷宴向顾祝同汇报,顾祝同派人按照所说的地点,将黄百韬的尸体运回了南京。

  版本二:碾庄当地居民的讲述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民国史专家王晓华,曾在1974年去碾庄调查过淮海战役遗迹,从当地的陵园负责人口中,他听到了一个稍有不同的版本:

  黄百韬自杀后,杨廷宴找到当地一个老头,谎称被打死的黄百韬是个伙夫头儿,请老乡帮忙安葬。老头就和儿子一起帮杨廷宴把黄百韬埋在一棵大树下了,并在旁边做了记号。杨逃回南京后,将事情汇报,国防部于是派人来碾庄附近,将黄百韬的尸体挖出来运回南京。老头的儿子,作为帮忙运尸体的,也跟着一起去了南京。

  到了蚌埠火车站,老头的儿子看见这些人把整车的伤兵统统赶下车,把这具尸体抬上了火车,才知道这个死去的人不是一般人物。12月8日,车到了浦口,月台上站满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老头的儿子才知道这个人原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将军、兵团司令黄百韬。

  到了南京,黄百韬夫人柳碧云提出让老头的儿子在南京读书或当官,他不愿意。黄夫人就给了他100块大洋,派人送他回蚌埠,后辗转回到碾庄。“文革”中,老头遭到批斗,被迫害致死,银元也被抄走。但老头的儿子还在。

  2.尸体运回南京后,安葬在哪里

  黄百韬尸体运回南京后,就被安葬在了紫金山下吗?记者翻阅了1949年1月的中央日报,找到了相关的线索。

  1949年1月18日,《中央日报》第三版报道《黄百韬上将灵榇昨由浦口运抵京》,其中称,灵榇是16日下午运抵浦口的,17日上午则运过江到了下关,前往迎接的大员有国防部参谋次长李及兰、海军总司令桂永清、联勤总司令郭忏、南京市长腾杰等人;灵榇停放在殡仪馆,进行三天公祭。

  随后在1月21日、1月22日两天又有相关报道,其中22日的报道为《于院长等昨公祭黄百韬》,其中称:将对黄百韬择期国葬,在未举行国葬前,定于本月二十六日暂厝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明朝中山王徐达墓)。

  记者翻阅此后的报道,再没有关于黄百韬的内容。1月26日的报道,倒是报道了刚刚被迫下野的蒋介石:“总统闲居乡里,遨游田野状至愉快”。猜想起来,“状至愉快”的蒋介石,内心其实苦涩无比,爱将的葬礼也顾不上了。

  蒋介石下野后,黄百韬被匆匆安葬在了徐达陵附近的曹古山国葬区。

  3.历经六十年,如今的墓冢还是当年那个吗

  据当地居民介绍,曹古山后来因修建312国道已被铲平,不复存在。眼前的黄百韬墓,显然不是当初的墓址。那么,是谁修建了它?

  记者辗转找到了李文忠墓园的一位工作人员,他说,这处黄百韬墓是2000年左右才修的, “当时我们在修整徐达墓和李文忠墓,黄百韬的儿子提出出资十万为父亲修墓。他生活在美国,和南京大学的统战部门一直有联系。这个地方是他确认过的,大致就是当年安葬他父亲的地方。不过,新修的这座墓里,其实只是衣冠冢,并没有黄百韬的骸骨。”

  那么,黄百韬的骸骨去哪里了呢?这位工作人员说:“我推测,1949年,在国民党撤退台湾时,黄家人就应该已经带走了黄百韬的骸骨。”

  王晓华的推测稍有不同,他认为,当年黄夫人柳碧云并没有带走黄百韬骸骨,“他的骸骨应该还留在南京,但60多年过去了,原先的墓也不在了,几乎不可能找到了。”

  一个疑问

  黄百韬还是黄伯韬

  黄百韬也常常被写成黄伯韬,后者的流传似乎还要更广泛些,那么,到底哪个才正确?

  一张淮海战役中缴获的“黄百韬”胸章上,写着答案。那“黄伯韬”的讹误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以前百和伯是通用的,例如,《毛泽东文选》早期版本就写成“黄伯韬”,但后来的版本就改作“黄百韬”了。类似情况不止出现在黄百韬身上,还有“山西王”阎锡山:阎锡山字“百川”,也常被误为“伯川”。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