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谈文革被抄家:都是孩子 跟他们生什么气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人将交谊舞视为洪水猛兽,孙子把在学校学的交谊舞“表演”给他看,问他“喜欢吗”。梁漱溟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亲人回忆,这个耿直倔强的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都非常包容。
10月18日是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近日,腾讯文化频道联合外研社举办腾讯书院“梁漱溟诞辰120周年”纪念讲座,邀请汉学家艾恺、许章润、梁钦宁(梁漱溟的孙子)同台对谈。会上同时宣布,由艾恺所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近日再版。
艾恺:他是最后的儒家
艾恺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堪称梁漱溟研究第一人,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这个世界会好吗?》、《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洋话中华文明史》等。
他说,在人们的脑海中,梁漱溟有四种形象:哲学思想家、乡村建设运动领袖、政治上的中间派以及20世纪50年代知名的受害者。不过他想补充的一点是,梁漱溟自己也曾说过,“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艾恺认为,这是梁漱溟的独到之处。他不同于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从不“坐而论道”:他总是思考着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无人可以否认,他是表里如一的人,其思想和道德是一致的。
为什么把梁漱溟称为“最后的儒家”?艾恺解释:“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在文化上,艾恺认为梁漱溟无疑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他的思想在当下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不过100年后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为历史所记住。
许章润:他是民族的精神导师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章润是国内梁漱溟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他说,“梁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缺陷在于个人之永不被发现。一个儒者讲这样的话是多么沉痛。中国之尊重个人、发现个人、保护个人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讲了这么多,我觉得梁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导师,也是我们这个文明的法律导师。”
梁钦宁:祖父对人对事非常包容
梁钦宁是梁漱溟的孙子。钦宁的名字是梁漱溟所起,寓意是崇敬列宁。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自己记忆中的祖父,“我祖父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咸,跟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经常看我加酱油,他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他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说钦宁你看看。我记得那个题目非常清楚:吃盐多多等于慢性自杀。”
在生活中,祖父对人、对事也都非常包容和宽容,“8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西方的舞蹈形式第一次刚刚进入中国,我们父辈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很反感,认为是有资产阶级性质,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但是年轻人就喜欢这个,挡不住。我在学校也学了一些招式。回到家中,我是最小的孙子,胆子比较大,我就表演给爷爷看。完了问他,爷爷你喜欢吗?他扶了扶眼镜,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他不干涉别人,尊重每一个人个体的选择。”
“文革”抄家时,钦宁两岁,没什么印象,“年长了一些我曾问过他:爷爷,‘文革’抄咱家您生气吗?当时他回答了三个字,简简单单:不生气。我当时就很奇怪,立刻追问到为什么?他说,‘他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跟他们生什么气。’他对这些事情看得很淡。而且我觉得他把孔子的思想融汇到自己的生命中,而不是去说教。”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文化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