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古籍修复探索走出困境

2013年11月08日 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11月8日电 (记者 许婧)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的揭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成立、近800人的专业修复队伍……,种种迹象标志着中国古籍修复保护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困境得以摆脱。

  古籍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中国古籍在世界上更是独树一帜。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计,中国官方现存古籍书量5000万册件,随着时间流逝,古籍破损消亡,保护形势严峻,而中国古籍保护领域人才严重匮乏,古老的修复技艺面临失传危险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正在上海召开的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古籍整理保护与阅读推广”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非常自豪,因为自2007年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官方主持开展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让全国图书馆专业修复人员不足百人上升到如今的近800人;不仅能修复中文古籍,还有几十人可以修复西文古籍,并且中青年占了很大比例。

  国图统计了2010年至2012年间,经文化部评定的12家全国古籍修复重点单位就一共修复了100多万页古籍,古籍保护意识日渐深入人心。

  张志清表示,培养古籍人才要经历一段很长时期,因为修复技艺需要一点点练,想成为古籍修复中的高级人才,“没有20年的训练是不行的”。好在如今有一批热爱古籍修复、学历高且好学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国图吸收非遗的成功经验,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优秀修复人才;而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了古籍保护修复专业或相关课程,很多古籍保护和修复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成为修复人才,也使得古籍保护人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有33年修复经验的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朱振彬无疑是师带徒的受益者,工作伊始便拜有“国手”之称的古籍修复大家张士达为师,修复了诸如“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珍贵的善本古籍和名人手稿,如今他也有自己的徒弟。

  “修复的过程全部计算上大概有百来种,即使平时一般的修复也有十几项工序要做,像补破的各种手法都要很讲究的”,朱振彬想到即将耗时三至五年对珍贵古籍“天禄琳琅”的修复,略显激动,“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自己老祖宗的修复的这些书给修好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仅仅修复还不够,珍贵古籍数量稀少,文物价值高,数字化成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更能最大程度拓展古籍资源利用价值。

  张志清透露,国家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开展馆藏古籍善本缩微胶卷的数字化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今年还安排了专项资金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力求解决如今仿佛处在“战国时代”的古籍数字化现状,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建中华珍贵古籍资源库,现在全国合力先试点1000部,如果试点成功,明年可能会大规模开展。(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