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舞龙文化:汝城"香火龙" 城步"吊龙"(图)

2014年02月20日 09:52 来源:湖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新化火龙舞 胡志平 摄

夜晚,流光溢彩的城步吊龙

  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在风中驰骋,像虎一样吼震八方,像蛇一样长鞭万里,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祭祀祖先、祈求甘雨、欢庆佳节,作为龙的传人,哪样能少得了舞龙灯?龙腾狮跃,马年疾驰而来。

  汝城、城步、平江、新化,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潇湘大地上最久远、最原汁原味的舞龙文化,迎接春天——

  汝城香火龙:

  四万支龙香,点燃“万家灯火”

  “鸡鸣三省,水注三江”的汝城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镶嵌在五岭山麓之间。热水镇的温泉让冬日的汝城白雾袅袅,茂密的森林,连绵的竹海让这里绿意葱茏,似乎这里的春天比三湘大地别处来得早。

  古书院、古祠堂、古井、古桥……古老的民俗文化也与它们一起传承至今。汝城县23个乡镇309个村落都曾经有或仍然有舞香火龙活动。城郊三拱门,祖籍来自赣南的范姓客家,其“范家龙”是整个客家香火龙的典范。

  每个新年的正月半,晚上七点,十声三眼炮响彻天空,由上百个汉子组成的舞龙灯队伍从祠堂出发,扛着3000多斤重的香火龙,绕过田间,穿过村庄,带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再回到祠堂,龙首居中,盘成三圈,村民“扯香”后,将龙灯焚烧,送龙上天。第二天清晨,将龙灰倒入溪流,寓意“龙归大海”。

  对于汝城县的村民们来说,舞香火龙可是件“要紧事”,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鞭炮,点上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当香火龙灯经过家门口时,吃饭的会放下筷子、看节目的会关掉电视……走出家门来点燃爆竹,俗称“接龙”。小孩子们跟着龙灯一路闹、一路跑,到哪里,就把欢歌笑语留在了哪里。

  穿过农田时,龙灯身上星星点点的火光映在水田里,霎时间,万千灯火温暖了整个田间地头。这时,如果碰上了还在辛勤劳作的老乡,便会吆喝着让他也加入到舞香火龙的队伍中来。

  香火龙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四厘米粗细的“赵公鞭”。然后,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每节一拱)、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圆龙不现足)。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龙身两侧插龙香,每隔二厘米插一支“罗汉香”,用细篾片连接形成连线。每支“罗汉香”长约六十厘米,插成龙鳞,总共需要龙香四万支左右,密密匝匝,让人叹为观止。

  城步吊龙:

  “世界最长吊龙”,舞出一年的风调雨顺

  千回百转的巫水河,苍茫如画的南山牧场,一路向湖南的西南边陲驶去,与杨家将故里城步县相遇。

  龙是苗乡的图腾。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城步县的舞龙灯表演吸引着各方来客。

  夜幕降临时,整个街道被堵得水泄不通,抬头望四周,阳台,天台,树上……哪里都是人。男女老少都跟着锣鼓的节奏手舞足蹈。在这场舞龙灯表演里,没有旁观者。

  其中,来自城步县丹口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表演,最引人注目。十二个身着苗族服饰的汉子将一条金光闪闪的龙灯舞得活灵活现,扎龙用的木料、竹子、篾子、纱布包裹着火光打破了夜的黑暗。

  吊龙的12节,意即十二个月,如果遇上了闰年就13节;每节由9个篾圈组成,约3米。12节龙身被5米、2.5米长短不一的撑杆高高吊起。“横空出世”、“奋勇腾飞”、“盘缠养息”几十套动作轮番上阵,看得人眼花缭乱。忽然,龙头转向中央再左右盘旋,越盘越高,高昂的龙头直指天空,气势恢弘。

  2010年,“城步吊龙”舞进了上海世博会,这种古老而智慧的舞龙方式惊艳全场。2013年,7月14日清晨,丹口镇锣鼓震天,“城步吊龙”以38.8米成功申报为“世界最长吊龙”,编入世界吉尼斯中国之最的史册。

  吊龙舞动的金光还在眼前流窜,爬龙、滚龙、神龙、独龙等几十种龙灯又陆续登场。爬龙从远处匍匐而来,在地面蜿蜒翻滚,龙头时而昂首前进,时而回头顾盼,忽而腾空一跃,像要一飞冲天。

  平江九龙舞:

  九龙同起舞, 缺一不成龙

  湘鄂赣边界,有个将军县,叫平江。红色的汨罗江水潺潺流淌,不知停歇;石牛寨的丹霞地貌连绵不绝,不见尽头。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九龙舞已经在这里舞了近千年。

  九龙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九龙同起舞,缺一不成龙”而得名。这种始于汉兴于唐的舞蹈,来源于当年屈原在汨罗投江后,人们每年端午都要划起龙舟去打捞,感动了洞庭龙王的九个儿子,九龙翻江倒海,逼龙王把屈原遗体送回人间。平江人感激九龙义举,创作了九龙舞。

  “咚咚啷锵、咚咚啷锵……”一片锣鼓声盘旋于群山之间。幕阜山脚下,大汉锣、牛皮鼓、大钹、抛天锣、长号等上十种乐器,演奏出音差高达16度的打击乐助阵,两百多人的队伍将九条龙耍的活灵活现,“九龙出水”、“龙腾虎跃”、“八个宝灯笼”、“七层花楼”、“大彩莲船”……大套路套小套路,变幻莫测,整个套路完成需要5个多小时。

  九龙舞中所用的旗幡、表演道具等也十分考究。旗幡、龙头、龙鼓、龙耙、龙尾、龙珠的制作都是历代传承。排在队伍最前头的大旗幡有4.5米高,由一名青壮年高举,形似皇帝出宫时用的“万名伞”,是整个九龙舞仪仗的主体标志。

  平江县的九龙舞过去主要以家族形式组织,所以舞龙队里可以看到六七十岁的大爷,也有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由于舞龙人数众多,动辄就需要上百人,不是名门望族是舞不起九龙的。各族的龙舞技艺套路都是保密的,传内不传外,因而表演风格也大相径庭。

  新化草龙:

  舞一出古老的梅山文化

  以紫鹊界为中心,八万亩梯田铺开了苗瑶人与汉人共同创作的壮丽画卷。无论是登上险峰如林的大熊山,还是穿梭于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园”的梅山龙宫,都让人流连忘返。新化县,古老而封闭的梅山文化在这里一代代的传承。

  “郎在高上打鸟玩,姐在河边洗韭菜。哥哥啊,你要韭菜拿几把, 你要攀花夜里来……”这里无论男女老少,站在田坎上,山歌张口就来。

  庆丰收闹新年都少不了山歌,自然也缺不得舞龙。敬奉天地的草龙、祈请五谷丰登的夜游龙、小孩戏耍的地滚龙……老祖宗们的东西都被原汁原味的流传了下来。

  一路唱,一路舞,龙前的大锣大鼓、龙后的龙钵锣鼓(或八音锣鼓)沸腾了整个县城。草龙、板凳龙、木头龙、布龙……长长的青石板路踏上了一代代舞龙人欢快的脚步。到了尽兴时,耍一段梅山武术,迎来的掌声能盖过震耳欲聋的锣鼓。

  板凳龙的龙身由几根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都有彩色的灯笼,踩着鼓点舞龙的小伙子们铿锵有力的跳动着。小孩们舞着地滚龙跟着舞龙的队伍一路跑,哪个的地滚龙被踩破了,也只能哇哇的哭几声。余兴未尽,入夜时,小伙子们将木龙头取下,人手各执一个,走街串户舞耍、比赛。

  “民以食为天,万物谷当首”,所以新化人认为草龙是群龙之首,制作草龙的工艺可繁可简,材料主要是干稻草,简单得就像姑娘们织麻花辫,循环交叉打结。复杂的会采用到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制作一条长28米,龙身直径0.38米的草龙,要用约8万根稻草。

  链 接

  舞龙:起源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现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都沿袭着舞龙的传统。

  慈利 板板龙

  每年元宵节,张家界慈利县就会举办盛大的板板龙灯大会,参加舞龙表演者,少则三四百人,多可达两千人。只见巨龙盘旋绵延数百米,龙灯在黑夜中粲然闪耀,蔚为壮观。

  板板龙灯的表演道具有木板、龙头、龙尾和灯。木板长5尺6寸,宽5寸,上面安有5个五方灯笼,两头均有圆眼,板与板之间用一根小木棒穿插在圆眼里,连接成一条长龙。慈利板板龙灯已被列入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溆浦 龙头蚕灯

  怀化溆浦县大华乡流传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春灯——龙头蚕灯,流行于小黄沙村、竹园村一带,是聚居在此地张姓家族的族灯。

  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屈能伸,十分灵活。竹圈连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以确保来年雨水充足,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 文/ 萧单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各地旅游局提供)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