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首位大屠杀幸存者:避难时一双子女惨饿死

2014年02月26日 10:3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葛国华(右)和费志忠夫妇生前合影 记者岳源 翻拍

  原标题:湖北首位大屠杀幸存者之女:母亲的心愿现在实现了

  汉口鄱阳街11号是一幢3层楼的老式红房子。1950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国华和她的老伴费志忠从南京迁往武汉,直到她2010年去世一直住在这里。葛国华是我省发现的首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1937年她才22岁。昨日傍晚,记者在这幢老宅子里,见到老人的五女儿费芽生。得知12月13日将成为国家公祭日,65岁的费芽生说:“我母亲一定会很欣慰,这段历史将永远被铭记。”

  2005年,葛老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武汉巡展”时,结识了时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由此成为湖北发现的首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葛老是地道的南京人,她生前多次讲述,1937年与老伴费志忠在金陵大学避难,2个孩子和另外3名亲人遇难。

  在金陵大学,夫妇俩带着2个孩子,与几十人挤在10平方米的房里,胆战心惊。孩子们一哭,葛国华就捂住他们的嘴,怕哭声引来日本人。没有食物,只能等到晚上偷偷去菜地挖些白菜回来煮汤喝。又冷又饿,1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不幸遇难。避难一周后,费志忠被红十字会请去做搬尸工。3个月后,幸存的他们离开避难所。

  南京大屠杀过后,为了谋生,葛老一边冒险在街边卖馄饨,一边帮人缝补衣物贴补家用,丈夫费志忠则在南京一家报纸打零工。1950年,两人迁居武汉。费志忠是长江日报最早的一批工作人员,在排字房干了40年,78岁才离开工作岗位。葛国华也随丈夫在长江日报工作过。

  葛老的大女儿与许多亲戚仍然生活在南京。葛老与丈夫曾多次回南京省亲。2006年,在费芽生陪同下,葛老再次回南京,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那面刻有万名遇难者姓名的“哭墙”上,找到了当时不幸遇难的叔叔、舅舅。“我母亲当时说,现在国家富强,你们可以安息了”。

  费芽生说,每当武汉防空警报响起,母亲都会和家人谈起那段历史,这是幸存者的家庭教育。“我母亲曾有心愿: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一天,让历史永远被铭记。现在,她的愿望实现了。”费芽生说,如果有机会,会和另外7个兄弟姐妹一起,重回南京祭奠死难者。

  (记者岳源)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