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于亭解读"史景迁热":在中国有20年的铺垫(图)

2014年04月01日 09:55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整个3月,78岁的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奔走在北京、成都、西安、上海的高校讲学,所到之处,听众爆满,媒体“轰炸”报道,其著作中文版销量大增。

  史景迁受到“明星”待遇,在早春中国掀起一股“史景迁热”。在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海外中国学专家于亭看来,这并非偶然,他说史景迁早就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10余种著作都有中译本

  于亭介绍,1990年,史景迁在北大的演讲录出版,内容涉及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当时不少学人读过;2000年以后,史景迁的《天国之子: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等著作的中文译本陆续出版。至今,史景迁10余种著作,都有了中译本。

  在中国,不仅史学界,文化界、大学生群体,和有较高阅读品味的人群中,史景迁都拥有众多读者。

  于亭分析,这次史景迁的中国之行,一路受追捧,首先是一种传播效应,如豆瓣、微博以及报纸的高调宣传与报道。同时,这种“热”已有近20年的铺垫,有颇为庞大的高校和文化界读者群响应。

  武大开课讲史景迁

  于亭在武大文学院和国学院主讲的“海外中国学”这门课中,有专门一节讲史景迁的史学。具体讲史景迁微观史学方法,以及在叙事史学方面的成就。

  他说,史景迁的名字对武大国学院、文学院的学生不陌生,甚至他的《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中译本,就是由大国学院前副院长、现任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翻译的。

  历史一不留神成了传记文学

  在于亭看来,史景迁的价值在于通过移情方法理解历史,用生动的叙事描述历史,描绘小人物、某些群体的命运、心灵图像,从而折射宏大的历史背景。

  于亭介绍,国内学术界对史景迁有共识,赞佩他叙事的功力,也遗憾他学力的不足和学理的欠缺。比如,他善于组织材料,但释读中国古典文献的功底不足,缺乏对史料的发掘和考辨。

  学者们给史景迁的“差评”,在于他想强行跨越史学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史学著述一不留神就成了传记文学。

  史景迁代表了一种研究和写作的路数。在欧美比较传统的中国史研究框架下,史景迁的著作被征引和使用频率不算太高,而对史景迁叙事史写作,美国学界有一定的争议,这种叙事史写作在欧美中国史研究领域中也非主流。

  中国学者写作应考虑普通人

  于亭说,他读史景迁的著作,感觉浅和单薄,这可能跟史景迁的文献能力、史观上的倾向和选择的文风都有关系。他的著作能够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固然跟他的史学写作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有关,也跟这种浅近易入众眼有关。

  目前中国的历史学者似乎不乐于写大家都看得懂、愿意看的历史著作,使“戏说”历史类书籍占据读物市场,对大众历史观有误导。

  史景迁给中国学者的启示是,专业著作也可以作为整个社会人群的阅读对象,不能只写作枯燥的论文,应关注中等教育以上人群的阅读,考虑他们的阅读感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