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研讨韩少功《日夜书》: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

2014年04月01日 10:34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韩少功作品研讨会会场。

韩少功《日夜书》的大陆版和台湾版。

  作品的研讨会如果没有作者参加,发言者可少些顾忌,坦率地进行交锋,实践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3月30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作协、《文艺争鸣》杂志社举行韩少功的《日夜书》研讨会,韩少功因航班原因未能赴会,来自各地的评论家们更畅所欲言。

  每次写作都想突破自己

  正如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所说,当别的作家推出新作的速度快到让我们来不及看的时候,韩少功十年磨一剑,推出《日夜书》,从知青时代生活写到后知青时代,非常值得研讨。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他非常敬佩韩少功,韩少功非常执著,有他的思考,每次写作都想突破自己,通过自己的磨炼积累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从《马桥词典》到《日夜书》是不同轨迹的变化,是位观念上非常明确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对上世纪50年代的反省,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终结”,这是非常独特的一代,下乡知青作家和莫言、阎连科等回乡知青作家不同,在60岁的时候开始反省自己走过的历程,有非常强的对历史的观念、对现实的观念,对中国未来的观念。他们是在乌托邦的观念中培养起来的一代。从这个角度看,《日夜书》在人物的塑造,作者对生命的总结, “日夜阴阳”的双重结构没有几何之美等方面均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既有想法又会讲故事

  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认为对“文革”的整体思考是研讨这部作品不可回避的大背景。韩少功是个既有想法又有故事的人,问题是如何过渡。《日夜书》写了这些年沉淀下来的知青的生活史、精神史与现实结合,再难以找到比韩少功更合适的人来写这样的故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梁鸿把《日夜书》认真读了两遍,她认为作品是个人经验和历史经验的吻合。马涛这个人物有点符号化,他在“文革”中和从国外归来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并非某一派别,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与个人的关系,尽管韩少功是有清晰立场的作家,但他这样的叙述是传达出超越他个人立场的观点。虽然许多人物并不成功,通过混沌的经验来超出理性的东西,这是小说的最可贵之处。

  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认为韩少功一直在探索小说和散文沟通,但在这部小说中很不平衡,有些片断其实是很精彩的随笔。小说中知青子女的结局都比较惨,这是与作家对未来、对远景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说韩少功试图在巨型的记忆中找到个人的记忆,在过去现在穿行的写法使他对苦难的审视要宽广很多,他是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用更平和冷静的眼光看这段生活,这为写知青的苦难提供了一点新东西。

  《文艺报》理论部主任周玉宁认为这部小说写出了半个世纪中国人的精神走向,但韩少功没有必要把小说中的人物写得那么面目可憎。

  大陆版与台湾版各有所长

  “90后”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黄相宜是与会最年轻的批评家,她直率地说第一次读《日夜书》时困惑他片断式的叙述,联想式的跳跃,有刻意安排的人为的破坏感。后来得知韩少功的《日夜书》有台湾版,就买来进行了比较,所有的困惑和不解在这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找到了答案。台湾版的情节以时间为序,增加了情节的过渡和解释,取消了词条的文体形式,增加和删减了某些片断,使台湾版的故事比较连贯,人物有因有果,能打动人心。为什么韩少功不在大陆版也如此处理,唯一解释是韩少功刻意为之的,他故意设置了阅读阻碍,韩少功是还原了知青一代的真面目,知青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是有血有肉的。这种记忆的样貌固然是混乱和琐碎的,有文体意识地选择了他认为最适合还原历史原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漫长时间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到跳跃的联想式的片断正是他为了营造一种梦境时光不连贯的氛围。他希望读者能保持一段距离。通过这个角度来理解,台湾版,更顺利畅,情感更容易积累和深入,大陆版更曲折,也许更能体现作者真正的意图。

  对作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日夜书》责任编辑丁元昌介绍了书的出版过程。从拿到稿件到发稿韩少功共修改了四遍,在校样阶段修改了八遍,到2013年2月要付印时,韩少功还作了修改。3月书出版后,他对作品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又修改了两次。2013年4月23日,他把修改稿发来,丁元昌一比较,发现有450多处修改,3处作了大规模修改,文字上精雕细刻。又经过一段时间沉淀,韩少功有了新的想法,2013年12月16日,韩少功在台湾讲学时给丁元昌发来新的修改稿,动了大手术,前后秩序大改动,删去了不少段落,就成了现在的台湾版。韩少功对作品永不满足,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修改作品的精神令人钦佩。记者 楼乘震 文/图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