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尔克斯谢幕魔幻现实永存 请用玫瑰纪念大师

2014年04月19日 08:2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马尔克斯曾经点燃了一代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热情,并成为他们的导师和朋友,成为时代记忆坚不可摧的一部分。

  墨西哥时间4月17日,加希亚·马尔克斯去世。

  这一消息在略显平静的坊间激起千层巨浪是可以预见的。这里掺杂着真真假假的热情。因为一个随时想着炮制热点的媒体时代,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天然热点。而铺天盖地的报道后面,永远少不了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崇拜、兴致勃勃的公众。但是,对于有一些年龄、尤其曾有着文学梦想的人来说,马尔克斯的死显然有所不同。因为作为一个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将拉美文学“爆炸”带进中国读者视野的作家,马尔克斯曾经点燃了一代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热情,并成为他们的导师和朋友,成为时代记忆坚不可摧的一部分。

  对马尔克斯的文学解读远非这篇文章能完成。从《百年孤独》到晚年的《苦妓追忆录》,他的写作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生活,融汇了民族、历史、爱情、死亡等所有重大主题。而他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他从索福克勒斯、塞万提斯、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萨特、伍尔芙等古今文学大师那里,从拉美、西班牙乃至东方文化那里汲取精华;其次,他也得益于那个“黄金时代”,在他的前后有鲁尔福、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斯特、博尔赫斯、略萨等一大批同气相求的作家;再次,他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是天赋、勤奋和坚韧的结合。他自言《百年孤独》的写作“从16岁开始”;他的第一部长篇《枯枝败叶》就开始了马贡多小镇的写作,然而,在对美洲大陆的历史及现实的观察中,为了寻找合适的构思、技巧和语言表达,他耗费了十多年的心力。

  而马尔克斯的另外一方面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他的现实情怀。他对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切忧虑隐藏在小说光怪陆离的情节之中;他认为他的小说不是“魔幻”,而是拉丁美洲的“现实”;他不喜欢博尔赫斯,认为后者的创作是“纯粹的内心的回避”。

  我们当下,颇多有实力的作家,不乏“黄金时代”气象。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位中国作家问鼎了诺奖,为文学的高度做了注释。如果我们注意到,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辞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刻面对马尔克斯之死,乐观者也许会视之为伟大作家之间自然嬗替的象征。但是,诺奖并非一个终极目标,换个角度看,我们还未完全走出马尔克斯巨大的光晕。魔幻可借鉴,融汇世界文学而铸就思想难;而对浮泛的社会风气的拒绝、尤其是在对民族命运“现实”的不妥协,更需要勇气。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大师的离去?亦如他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的那样: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相关报道见18—20版

【编辑:王牧青】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