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丹麦"辛德勒"曾在南京大屠杀时庇护约2万人(图)

2014年04月28日 08: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昨天,苏国宝(左二)与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右一)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见面供图/cnsphoto

  陪同丹麦女王一起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玛丽安娜,正准备将舅舅的故事写成书。

  她的舅舅辛德贝格与南京甚至与中国都有抹不去的机缘:南京大屠杀期间,正在南京工作的辛德贝格前后共救助了约两万人的生命,“这一数字,远超过被大家熟知的辛德勒”。“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玛丽安娜说。

  外甥女玛丽安娜:“舅舅很少讲过去的故事”

  昨天上午,玛丽安娜送给丹麦女王黄玫瑰,这是从家乡丹麦奥胡斯带来的。

  这种黄色的玫瑰被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2000年,玛丽安娜用舅舅的故事打动了园艺师,让其为舅舅培育一种特殊的花纪念舅舅,并且经4年而成。为什么选择黄色?玛丽安娜说:“黄色象征勇敢。”

  屋顶画巨幅丹麦国旗避免轰炸

  玛丽安娜用“勇气、魅力、性格、固执”去形容舅舅。在她看来,1937年至1938年这段时期,舅舅一人在坚持做很多人不做的事情,也正因为他,南京发生的事情才被更多人知道。

  在玛丽安娜的家乡,舅舅曾在小范围放映过南京大屠杀的影片。“舅舅很少讲过去的故事”,在她看来,回忆对舅舅来说是“很艰难的任务”。

  她说,高中以后,她去美国读书,每个月都会与生活在美国的舅舅去中餐馆吃顿饭。1984年,辛德贝格去世,玛丽安娜的妈妈比滕从辛德贝格在美国的家中发现大量照片和记录。

  玛丽安娜对南京的了解,就是从照片开始的。玛丽安娜说,家里有个玻璃橱柜,其中一格一格都是照片和文字,从照片里她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舅舅在写给奥胡斯友人的信中说,为了避免日本人的轰炸,“我让人在厂房的屋顶上用油漆刷了一面约1350平方米大的巨型丹麦国旗,这样在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肯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想写书让更多人知道舅舅的故事

  2000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在国外开展,其间在当地报纸寻找辛德贝格。玛丽安娜与妈妈比滕因此与中国结缘,从2005年至今,玛丽安娜已来过5次南京。正是在她们母女的帮助下,戴袁支才将辛德贝格的故事写出来。

  不过,这本书目前只有中文版。从2006年起,玛丽安娜就有写书的念头。她说,现在自己越来越想把舅舅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被救者苏国宝:辛先生一块银元救了全家

  88岁的苏国宝称辛德贝格为“辛先生”

  1937年12月6日,农历冬月初四,日军进犯苏国宝家世代居住的湖山村。两天后,饥饿难忍的苏国宝带着3岁的小弟从地洞里爬出来找吃的却被日军发现。随即,他们被掳掠到湖山村小学操场,在这里,还有8名大人。

  今年4月26日下午,站在位于村子东面的观音岗死难者纪念碑前,苏国宝回忆说,弟弟被日军推到操场附近的七乡河淹死,还有人被日军砍掉了脑袋或刺死。在目睹惨烈的杀人场面后,自己晕倒过去被大人尸体压住。

  他逃过一劫

  此后,苏国宝和父母、弟弟及两个妹妹一起逃亡到湖山村东南偏南6公里的江南水泥厂。当时,水泥厂由两位外国人看护,丹麦人辛德贝格就是看护者之一。

  和湖山村很多当时被救助的村民一样,苏国宝称呼辛德贝格为“辛先生”,称丹麦为丹国。77年过去了,苏国宝仍念念不忘辛先生曾给他的一块银元。

  当时在江南水泥厂求庇护的难民,都自己搭草棚住。有一次,难民区的草棚着火,一共烧了十几家。丹国人辛先生和德国人的翻译来调查火情。“为了多得18市斤的救济米,父母把我报成孤儿。”苏国宝只记得辛先生“高高瘦瘦”,“我给他们磕头,他们每人给我一块大洋。一块大洋啊,那时候可值不少钱!”

  粮食和银元让苏国宝家渡过难关

  在由苏国宝参与修建的观音岗纪念碑上,铭刻着日军肆虐后的惨状:南京沦陷前后,湖山先后有64人遇难(据不完全统计)。他和家人因辛德贝格等人的庇护,活了下来。

  研究者戴袁支:辛德贝格救助约2万人

  戴袁支被认为是辛德贝格的“重新发现者”。

  2010年,中丹建交60周年之际,戴袁支的著作《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出版发行。从2000年获知辛德贝格到2010年为辛德贝格立传,戴袁支对此进行了近10年的执著调查研究。

  既救助难民也救助中国士兵

  1937年12月5日,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刚刚受委托赶到江南水泥厂看护两国出售给水泥厂的设备并协同保护工厂。12月9日,水泥厂所在的栖霞区被日军攻陷。12月11日,两人看护的江南水泥厂开始接受难民。

  戴袁支说:“(江南水泥厂难民区)从1937年12月11日建立到1938年5月才解散,是南京市坚持时间比较长的难民营。高峰时期,有难民1.5万人。”

  除了救助难民,辛德贝格还救助中国士兵。根据戴袁支查到的档案记载,辛德贝格保护中国士兵的最早记录是1937年12月14日——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天——他收容了一个左臂被刺刀严重戳伤的年轻士兵。

  直到1938年3月20日,因受日本威胁离开中国,辛德贝格在107天内至少救助了近2万中国难民。辛德贝格还替水泥厂附近的栖霞寺难民区呼吁,该难民区曾在1938年1月的16天内遭受日本11次抢掠。

  向国际公布南京大屠杀情况

  戴袁支介绍说,辛德贝格还主导在江南水泥厂成立了江南水泥厂小医院。除出入南京城购买医疗药品之外,辛德贝格还向鼓楼医院和红十字会那边“要”来两名护士来厂担任主治。

  栖霞区位于南京远郊,在辛德贝格的自述中,他曾两次为受伤难民勇闯日本人在南京城里设立的关卡。让戴袁支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1938年1月14日,日军因抓鸡不成投掷手榴弹去炸,使附近的一个五六岁小孩炸掉一只眼睛。辛德贝格送小孩从中山门入城就医受阻后,仍不甘心,绕城行至太平门最终到达鼓楼医院,请医生为孩子治疗。

  戴袁支说,在日本人封锁信息的情况下,1938年辛德贝格设法给在丹麦的朋友写信,把大屠杀的情况公布出去,随后被发表在当地报纸上,成为珍贵史料。此外,在1938年6月,辛德贝格还在日内瓦,为众多国际友人及媒体记者,播放了美国人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相关影片。

  本版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