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文学不必向西方标准看齐

2014年05月05日 14:57 来源:太原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国际性视野,写作上几乎不考虑不同文化消费者的欣赏口味,是中国文学难以“走出去”的主要原因。这是汉学家葛浩文在“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译介研讨会”上所表达的观点。(见2014年4月22日《文汇报》。以下新闻材料均来自同日该报)

  何谓“国际性视野”呢?按照葛浩文先生的说法,就是“无视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公认的对小说的标准”。

  我真是孤陋寡闻得很,小说居然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呀。

  小说有公认的标准吗?难道小说是工业产品?外行的我以为,小说别说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它也没有什么公认的标准。如果有公认的标准的话,那么世上所有的小说都是一个样子的了。然而,实际上小说却是百花齐放,各种“款式”应有尽有,满足着各个民族、各类人群的阅读需要。仅当代小说而言,就有各色各样的优秀作家及其作品。只看看近些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就知道了。毋庸我在此赘言。

  什么是“国际公认的对小说的标准”呢?汉学家葛浩文先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不过,从葛先生整个发言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找到答案,即所谓国际公认的对小说的标准,简而言之就是西方文学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葛先生绕了个大弯说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国际性视野,实质上就是说中国当代作家没有按西方文学标准创作。在葛先生看来,如果按西方文学标准创作,那么中国文学早就走向世界了。

  众所周知,小说创作实际上是挺私人化的,它根本不受什么标准的限制和约束。而且小说从诞生的那天起,也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标准。作家在创作时,他只是根据个人的经历、感悟、审美情趣和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去创作。至于读者是否喜欢、评论家如何评论,作家是不管不顾的。因此,作家根本不会按所谓的标准创作。那读者呢?由于文化水平、生活阅历、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读者对小说的接受也是因人而异的,对小说的评价也存在着差异。读者不可能按一个公认的标准去选择小说、接受小说、评价小说。为什么同一部小说,哪怕是得了“诺奖”的小说,或者是经典小说,既有读者爱不释手,也有读者“死活都读不下去”?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从小说的受众来说,小说不会有什么公认的标准。

  退一步说,就算有公认的标准,也不可能不同文化背景的小说一律向西方标准看齐。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花园”里,各种文化是存在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但是绝没有哪种文化先进、哪种文化落后。因此,根本不可能要求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看齐,或是一种文化自觉地、主动地向另一种文化看齐。再者小说完完全全依赖于作者所生活的国度的文化,如果离开了这种文化,那么小说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作家离开本土的文化,用西方标准创作出为世界各国的读者所喜欢的小说?莫言、大江健三郎,还有麦家等作家的小说走向世界,是因为他们的小说是用西方标准创作出来的吗?

  针对葛浩文先生的观点,法国汉学家何碧玉就表示不认同。她认为,东方美学有东方美学的标准,西方美学有西方美学的标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按中国的美学传统,写作是要无限贴近现实生活的,而琐碎之美正是中国美学的一部分。“我实在没有办法想象《红楼梦》和沈从文的作品怎么合乎西方美学的标准?”“不能要求中国小说完全符合西方小说的标准,文学不应该设有标准。”此言极是。

  当然,葛浩文先生的观点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但是,葛浩文先生在当今中国文学界非常受尊崇,而且我们又急于让文学“走出去”。因此,葛浩文先生的观点极有可能为我们所推崇,且积极地去实践。倘若如此,那么中国文学不但不会“走出去”,而且还会失去国内的读者。退一步说,就算是走了出去,那么这样的“走出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这样的文学已经没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核,不是中国文学了。匡生元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