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视尝试打造“纪录片制作公司”(图)

2014年05月13日 07:5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舌尖上的中国》

  《吾守尔大爷的冰》

  《舌尖上的中国2》近期正在央视热播,延续第一季收视热潮的同时,也引发关于纪录片创作和商业运作的新探讨。与此同时,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承办的“2013-2014年度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年会”于上周末在北京拉开帷幕。

  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与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并称为“中国纪录片联盟”,自联盟成立以来,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三年来,央视纪录频道以委托制作、版权购买等方式,与全国众多制作机构开展了合作,不断扩大以“委托制作”为主的节目生产合作模式。年会上,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总结回顾了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以2013年为例,纪录频道委托制作的节目量达到334集,总时长大约超过1万小时,占据了CCTV-9全年播出总量的48%,和2012年相比,增幅达到72%,其中有近50集为精品。纪录频道在委托制作中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

  同时,以《舌尖》为代表的纪录片也带回了不少年轻观众,据刘文介绍,《舌尖2》最主流拉动收视的观众是24岁到35岁,这一批在今年的收视平台占了30%到40%,“之前纪录片忠实观众是24到55岁,60岁以上的基本上是我们铁杆的观众。所以《舌尖》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对纪录片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央视牵头“规模化作战”

  为了深化制作联盟内合作,并利用央视纪录频道的优势资源扶植中小纪录片制作公司,本届年会上纪录频道发布了“央视纪录频道创作基地试点”的倡议,以期与各社会制作机构协力完成更多元高质的纪录片作品。这也是此次年会的一大重要内容。

  据刘文介绍,成为试点的公司,纪录频道将会给予长期稳定的订单,保证节目的持续性生产,同时增加节目制作经费,简化选题申报流程,并定期邀请国内外一流纪录片大师进行讲座培训,加强“基地试点”在人才培养、市场运营、播放渠道等方面的帮助,推动创作基地的公司逐步成为优质类型化节目制作公司。

  刘文称:“未来纪录频道将不断加大‘委托制作’的规模和投入,‘央视纪录创作基地试点’的建立,将更大范围地拉动中国纪录片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展基地试点,有利于对中小企业在制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扶植,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更多优秀纪录片的诞生,满足频道的节目需求,最终推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

  近九成片子不考虑市场

  运作机制死板,被认为是纪录片发展的拦路虎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指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000小时,其中称得上纪录片产品的只有1200小时。这就意味着,将近90%的片子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无法从作品转化成产品再到商品。这些纪录片在完成播出之后,就被收入磁带库。”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对纪录片人的要求,不再只是拍出一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做出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

  答案

  细分观众“兴趣点”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则从收视率走势、案例剖析上,更为精细地定位了能引起观众兴趣的纪录片“标配”。以收视十强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为例,该片采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了来自新疆喀什的吾守尔大爷冬天收冰块和夏天卖冰块的过程,该片设置的悬念以及导演对人物的刻画,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反馈。再以今年的收视冠军《枪》为例,该片以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老枪新枪传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关于枪支发展史的故事,该片抓住观众尤其是军事迷的兴趣点,通过大量信息的汇聚、音乐音效的烘托,丰富的细节及动感的画面,有效吸引了观众。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