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吴虹飞和她的侗族大歌队

2014年05月19日 15: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5月19日电 题:吴虹飞和她的侗族大歌队

  作者 林春茵

  “我也想去北京。”吴虹飞带着侗族姐妹们全国巡演临行前,村子里一位60多岁的老歌手这样央求她。吴虹飞很无奈,只能说“不行”。

  吴虹飞带领的“侗族大歌”队,没有官方背景,也没有商业赞助,表演人数永远不固定,“有钱就走10个,或者7个,或者5个,最少3个也走过。”

  就这样,吴虹飞和她拥有10名女歌手的侗族大歌队,近三年来已在全国各地举办60场独立演出。18日晚,这支来自贵州小黄寨的侗族大歌队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锈坊演出,那位老歌手没能来,10姐妹也只来了5个。

  吴虹飞告诉中新社记者,此次巡演,朋友给凑了一万元(人民币),勉强解决路费。而有的演出地没有提供食宿,她们六个人就挤在一个房间过夜。

  对于这样的困境,吴虹飞这个顶着清华大学双料学士、一个硕士学位的独立音乐人安之若素。她说,“侗族人有给路人挖井的习惯,让过路的人享受清甜的水;我们的侗族大歌这样美,应该让世人知道,而演出收入多或少,对贫困的侗族姐妹只是个补贴。”

  吴虹飞在侗族人聚居地长大,从小对侗族大歌耳濡目染。直到自己出过四五张摇滚和流行音乐专辑后,她再回过头来听侗族芦笙,“完全迥异西方的和声概念,被感动得不得了。”

  侗族大歌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古老、复调式、自然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没有文字,没有乐谱,歌师口传心授,是最自然最少见的东方民乐,把她传播出去就是最好的保护和继承。”就是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吴虹飞发起组建了侗族大歌队。

  自2012年起,吴虹飞带着这支侗族大歌队走出贵州,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重庆等中国的一个个都市,在酒吧,在咖啡馆,以LiveHouse的形式,演绎大山里的天籁。

  同时,吴虹飞还做了大量的原生态录音,拍摄纪录片,对侗族大歌进行整理,“未来想用侗族大歌做一个音乐剧,完整呈现保留下来的侗族音乐作品。”

  跟着吴虹飞出游各地的侗族姐妹们,大多圆盘脸,双眉分得很开,朴实爱笑。不演出时,她们在家挖地种田;演出时,她们画上淡妆,“不化妆就很美,我们想要更美。”

  吴虹飞说,绝大部分的侗族姑娘生过孩子之后,几乎就一辈子呆在山里了,而当她们有机会乘坐飞机,去到北京,歌声受到城里人的欢迎,“这会让她们发生一个很大的改变,她会知道自己的歌是最好的,她自己也是最好的,被人肯定的。”

  尽管这样的民族文化自信在缓慢建立,相对封闭的侗族寨子还是受到外面世界的冲击,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落习俗被破除,歌师大多已经年迈,侗族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层尴尬。

  说到这个问题,吴虹飞显得有点忧虑,“侗族人唱歌天赋经过漫长的稻作文化积淀洗礼,保存了上千年,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掉。”(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