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疍民族群特征:自古浮生江海 以舟为家

2014年06月09日 10:11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千年遗韵,秘境疍家。”6月2日至6日,端午佳节,中国·首届疍家文化节在三亚举办。

  文化节通过开幕式祭海仪式、疍家文化主题论坛、疍家文化主题晚会、三亚疍家美食文化节、疍家历史文化图片展等特色主题活动,全面展现疍家的历史和文化。

  疍家历史源远流长,他们以海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长年与风浪搏斗。

  据《广东通志》记载,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这支以海为田、以渔为活的海上“游牧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

  6月2日下午,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在三亚举办,这是首届疍家文化节的重头戏。来自海南、广东、福建、广西、湖北等地研究疍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疍民代表等二百余人共聚论坛,就“疍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疍家文化和海洋文明”展开了探讨,并对疍民文化的开发、保护作了思考。

  6月2日,三亚的阳光如此鲜明灿烂,空气中飘荡着一种节日般的喜气。来自全国5省的20多名专家、学者,还有疍家的长者和他们的子弟,齐聚三亚,参加在此举办的首届疍家文化论坛,贡献他们的真知灼见。

  由于自古浮生江海,疍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特征,那就是“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当人们讨论海南历史文化的源流时,论者的关注点多集中于黎、苗、回等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至于疍民文化的历史变迁则较少涉猎。殊不知,疍民文化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珍贵篇章。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部分疍民已经上岸,其信仰、民风也发生了变化。近百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疍民进行研究,疍民文化的保护开发也开始起步。有专家坦言,对疍民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其基础是对疍民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坚实的学术基础作保障。

  倡议建立“疍家学”

  三亚疍民,追溯历史,同属岭南疍民,对岭南疍民族源的考察可追溯至河南古澶水一带的古亶人。揭开历史一角,窥视其中,不难想象当年疍民的非凡历史。他们先移居湖北江陵,继而先后移往广东、黔北地区和清江流域,再从清江移到澧水、沅水地区。南北朝以后辗转移居岭南。唐宋以后,他们分散生活在广东、海南各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已经有一批田野调查报告和论著问世。然而,任何一个单篇论文只能在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此次文化论坛上,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伟民率先倡议建立一个独立的“疍家学”学科,以期能综合、立体地展现疍家文化,“在疍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大量资料、文献积累,这足以构成“疍家学”的资料基础。”周伟民说。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称,从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疍民开始,以后,《北史》卷十五、《南齐书·明缯绍传》、《三国志·吴志·黄盖传》、《隋书·杨素传》和《地理志下》、《旧唐书·陈子昂传》、柳宗元《岭南节度使饷军堂记》、樊绰《蛮书》等,叙述中国南部都曾是疍民的居住地。到了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以及诸多著名的诗人对疍家作多方面的描述。明代以后,对疍家的生活习俗、疍民采珠的艰辛和官府对疍民的管理等记载更为详细,尤其是疍民有一整套有异于陆上居民的稳定的、传承的风俗习惯。疍家自成体系的发展历史是“疍家学”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关键。

  “对于疍家的研究,诸如疍民身份的界定、疍民的基层组织、疍民的赋税、疍民的生活状况、疍民与政府关系等问题,仍有深入的必要。”在文化论坛上,周伟民从“疍家学”的资料基础、“疍家学”的广泛社会需求两个方面论证了建立“疍家学”独立学科的必要性。

  然而,在进行疍家文化研究时需注意什么?周伟民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研究疍家精神的现代意义,在应用上,着眼于经世致用,“例如如何改变疍家的生活现状,疍家船如何改造等,”周伟民说,总之是要让疍家生活得更好。

  海南现有疍民约4万

  时光荏苒,伴随着社会发展,疍家人的生活也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疍民离开水面,成了新一代的“陆上疍家人”,他们迁移到陆地上、港口边谋生活。

  “据调查,海南现有疍民人口约4万以上。”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在上月底进行了一次关于海南疍民生存现状的调查,他说,这一数字尚不十分确切,原因有三,其一是疍民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群族,很难从政府的人口资料中获得统计数据;其二是疍民的身份认同已经开始模糊,疍民与一般渔民的界限不明显;其三是已经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年轻人自身缺乏身份认同,“在我们的调查中,疍民身份界定和识别的标准是自认为是疍民,自己或祖辈有过疍民典型的生活方式。”

  据他调查,目前疍家人的主要生产方式仍然是以渔业为主。除了捕捞之外,偶尔也有疍民参与海上运输的商贸活动,也有疍家妇女离船登岸,挑着海鲜走街串巷从事贩卖的,少数疍家年轻人已经进入附近的旅游景区工作,或者外出打工。

  在传统的捕捞行业,船主的收入每年在20万-30万元,但开支也日渐扩大。船工的收入多则三四万元,少则一两万元。近年的收入状况未见有大的好转,但是开支却上升得很快,“主要是燃油的价格和人工价格都有上涨,生活成本也有很大提升。”詹长智说。

  疍民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比较,处在较低的水平。在调查中,詹长智发现,由于疍民在陆地上没有土地资源,在新一轮的土地开发中得不到任何补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坚守传统的渔业,“渔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这对一般的疍民家庭来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历史上,疍民的通婚圈和婚姻习俗保持稳定,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新一代疍家人的婚姻观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其从业方式的多样化和交往圈的扩大,疍家人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恋爱和新式婚礼已经变得普遍,但人际交往受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影响,圈子较窄,多在血缘宗亲、同业、邻居中保持。

  在与疍民的访谈中,詹长智发现,疍民普遍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持肯定看法,他们与周边的人交往已经没有什么隔阂,更没有受歧视的感觉。但是,他们对自身经济地位并不乐观,因为新一轮的土地开发,几乎没有给主要从事传统渔业的疍民带来太多的机遇。

  重视疍民文化的传承

  基于调查报告,詹长智提出疍民的发展必须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方面下功夫,因此,希望政府要重视疍民聚居地区的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疍家人改造传统产业和拓展新产业的能力;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保护疍民的权益,保护他们祖辈所依赖的生存空间和生活领域不受到粗暴的掠夺和挤压。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李传印则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开发和利用疍民文化,他得出的结论是要精心挖掘和选择疍民文化中的精品作为开发疍民文化的突破点。

  目前,东莞沙田镇立沙岛4条村和先锋村的一部分疍家人还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沙田建立的文化生态模式,使得疍家文化与时代接轨,传承保护了疍家文化。沙田疍民文化的开发模式获得了不少与会专家的点赞。

  东莞沙田疍民文化展览馆馆长王钢滨,在会上分享了沙田对疍家文化传承保护的举措和成效,“以歌声为线索,启动疍家文化传承工作,以实物为载体,详细记录疍家历史文化传统,以活动为平台,将疍家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王钢滨说,目前很多行政决策缺乏学术依据,“最后导致所保护的并不是想保护的,有些景区只是纯粹做文化开发,并不立足保护,单纯为了迎合市场消费。” 记者 林容宇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