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千年竹编技艺传承人欲“留住乡愁”

2014年06月11日 09: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泉州6月11日电 题:千年竹编技艺传承人欲“留住乡愁”

  作者 李豪 黄如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现存最古老的街道,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西街,是闽南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与乡愁。迄今犹存的泉州竹编就是泉州西街遗存的“乡愁”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竹编工艺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后继乏人。作为泉州竹编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凌文彬现在忧心忡忡:手下现有学徒五名,却都不是专职从事竹编艺术。

  西街上,一处不足10平方米的昏暗小房间里,工具、材料、生活用品随意堆放,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的“改良竹编社”招牌,人们不会把这个小小手工作坊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联系起来。

  虽然政府每个月发放15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徒们的生活需求。凌文彬说,他的学徒都担心这职业不能作为终身的依靠,而学徒们只在空闲的时间才做竹编,竹编水平自然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早在宋代,泉州竹编就盛极一时,竹编工艺品是当时泉州大宗出口商品。到了现代,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在泉州传统竹编的基础上,结合台湾和日本竹编技艺,着手创作了很多仿古造型的竹编器皿类作品。改良后的竹编产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既活灵活现,又经久耐用,被列为福建“非遗”保护项目。

  早年,泉州竹编随着先人的足迹漂洋过海。第一代改良的泉州竹编,也有“双孔提篮”、“贯耳”、“双耳盘”等22件作品到过意大利、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展出。凌文彬告诉中新社记者,“当年中国美协还向李硕卿颁发‘出国工艺品展览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改良竹编社”的技术人员凌文彬在长期实践中,开创了如今的第二代泉州“改良竹编”。

  “改良后的竹编不仅保留了原始竹编富有弹性、韧性和轻巧的特点,而且泉州竹编工艺经过改良,颇具闽南特色,手感亲和,最适合拿在手上把玩。”凌文彬说。

  看着作坊正中间摆放的一尊栩栩如生的“花木兰”头部竹编,正在作坊里修饰竹编作品的凌文彬自信满满,“‘维纳斯’以美征服世界,泉州竹编‘花木兰’也会以美倾天下。”

  凌文彬表示,期望代表竹编技艺最高水平的作品“花木兰”能被收入泉州博物馆,一些高水准的竹编工艺品能走出去,参与各种展览。

  “竹编艺术应成为与老君岩、提线木偶等齐名的泉州名片。”在凌文彬看来,知名度提高了,传承问题将迎刃而解。

  在6月14日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凌文彬向记者透露,他准备将“花木兰”带到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现场编制,用视觉艺术展示泉州的民间竹编技艺文化,让海内外更多人记住泉州竹编的辉煌历史。(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