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岁黄埔老兵回忆:两次险丧命 为战友埋尸体(图)

2014年06月13日 15: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年龄:102岁 籍贯:广州增城 郑国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潭桂。南方日报记者 曾强 摄 年龄:102岁 籍贯:广东龙川

  半个多世纪前,风华正茂的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踏入军校,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每一位老兵都有各自不同的际遇,但他们身上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面对逆境的不屈不挠、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些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黄埔老兵,理应得到我们的尊敬与铭记。

  绝大多数黄埔老兵年岁已高,对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而言,抢救采集黄埔老人口述档案必须要和时间赛跑。就在本报策划采写“黄埔魂·中国心”专题报道期间,93岁的郑信桓老先生于5月中旬在阳江老家溘然离世,让人禁不住扼腕叹息。

  今天,本报推出对黄埔老兵代表——102岁的郑国雄和李潭桂的采访,倾听两位百岁黄埔老兵讲述传奇的一生,回顾那段风云激荡的黄埔历史。

  ●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黄埔14期郑国雄:

  “战场凶险,但我从未打过退堂鼓”

  郑国雄1912年出生于广州增城,9岁时随父母从广州移居马来西亚,前些年从香港回大陆定居,现随儿子居住在增城安享晚年。102岁高寿的郑老虽然视力不佳,但身体依然硬朗,拄着一根拐杖可以从一楼走到三楼。得知客人来访,他还到门口亲迎,沏茶待客,甚是热情。

  谈起黄埔军校,郑老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记忆力惊人,思维清晰,他至今还珍藏着当年身着戎装的照片。谈起当年参加过的粤北大战,郑老说:“无论战场上有多么凶险,我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军人就不怕流血牺牲!”

  归国返乡从戎抗战

  郑国雄6岁时,父亲生意失败到了马来西亚,3年后又回来把一家人带了过去。20岁那年,郑国雄被父亲送回广州读高中,原本父亲希望他毕业后回马来西亚,但郑国雄毅然报名参军。“当时整个广州城群情激昂,到处是抗日宣传,热血青年纷纷从军,我心里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上前线打日寇,保家卫国。”

  1937年9月,黄埔军校14期招生,郑国雄报名后被录取进入工兵科。由于战事吃紧,军校生提前毕业,被安排到各个战场。郑国雄被编入游击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后被编入54军,在军司令部任工兵排长。

  战事中,江西上饶告急,54军受命驰援,几日急行军至衡阳,又报广东临时省会韶关告急,16万日军包围了国军两个军,54军紧急掉头解围。郑老回忆,粤北大战打得相当惨烈,尸体堆积如山,仅54军就牺牲了4000多人,几乎是全军的一半。“为了送他们一程,我为他们掩埋尸体,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排着,这已经是前线战场最好的葬礼。”说到这里,老人压低了声调,“每当想起这些情景,心里就非常难受。”

  在后来的战斗中,郑国雄有两次差点丧命:一次在冲锋时,一颗子弹从肚皮擦过,划出一道很深的伤痕;另一次是潜入敌方前线剪铁丝网时,被日军的探照灯照到,机关枪马上扫了过来,他就地连打了几个滚,子弹擦身而过,他幸运地躲过一劫。

  广西昆仑关战役打响,54军再度受命增援。那时郑国雄刚回到马来西亚成婚,离开部队不到一个月,又传来要他归队的通知。无奈部队发放的路费已用完,自己又没有积蓄,最终无法成行。郑国雄随后加入同乡黄国梁任军长的65军,并被任命为搜索营营长,驻扎花县,他曾指挥两个杀敌大队,对日军不断进行袭扰,直至抗战胜利。

  待人宽容是长寿秘诀

  新中国成立后,郑国雄定居老家增城福和郑新村,并多次为当地政府筹款募粮。改革开放后,他到香港与弟弟团聚,并在那里谋得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只要村民有事相求,他都会尽力帮助。再次回到增城后,郑老修桥补路,捐资办学,做了不少善事。

  郑国雄的儿子郑自治说,父亲在当地声望颇高。2011年办百岁生日寿宴,原计划内亲摆几桌庆贺一下,没想到闻讯而来自发为郑国雄祝寿的竟有400多人。

  郑老清心寡欲,对人和蔼可亲,他常教导子孙,待人宽容是长寿最大的秘诀。如今,老人每天定时三顿,早上一杯牛奶、一杯麦片、两个鸡蛋,中午、晚上吃些青菜、豆腐、鱼肉等易嚼易消化的食物。他说,最开心的就是有人来听他讲以前的故事,“只要不打断,老人家说上三天三夜都不会停下来。”郑自治说。

  黄埔12期李潭桂:

  “当年的每一个场面都历历在目”

  出生于1912年的李潭桂老人,少年时入读龙川县佗城学校至高中毕业。为了生计,1931年春节过后到上海一间洋行打工,淞沪抗战爆发后报考军校。老人家年岁已高,现居住在番禺,脸上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翻看泛黄的老相片时,他常常会一个人静静地发呆、轻轻地叹气,慨叹岁月无情。

  连夜急行军从南京转移

  李潭桂到上海的第二年,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将士伤亡惨重,军用卡车一车一车将牺牲的将士运走,大街上很多伤兵等待包扎。大量青年加入抢救伤兵的行列中,各地民众包括外国友人一起,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前线。

  1934年底,李潭桂收到堂兄书信,得知南京军校开始招生,便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在1935年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12期步二科的学生。他集训一年体能合格后,成为中士学生,开始学习军事战略战术、枪械、文化等科目。

  李老至今记得,193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军校突然吹响紧急集合令,全体学生立即身背行军包、肩扛步枪,连夜急行军。他后来得知,队伍走后的第二天,南京就被日军的大炮和飞机狂轰滥炸,大量同胞被日军枪杀。

  “听到这样的消息,同学们都非常气愤,纷纷报名要参加抗战队伍。”李潭桂回忆,当时学生还未毕业,总队长、各科教官都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参战的方法有很多种,鼓励大家要好好学习掌握各项军事知识,才能报效祖国。此后,学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武汉。

  留校当教官负责训练招生

  由于战局急转,各期学生需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军进行战斗,军校学生便提前毕业。1938年1月20日,毕业典礼在武昌举行,一部分学生留校当教官,李潭桂也是其中一员。后来他猜想,可能是因为毕业时自己写过一篇讲述晚清八国联军入侵的文章,得到了好评才得以留校。

  留校后,李潭桂被任命为少尉军官,帮助15至17期学生训练射击和战术运用。后来,他被军校派到江西南昌招收学生,并负责将学生安全带回军校受训。军校成立学生战时干部训练团,他担任队长,负责带领毕业生到各战区作战处,分派到各班排作为抗战骨干人员。后来,他当了上尉连长,又到福建龙岩、湖南、广西等地招收学生,带领学生进行操练和实弹射击,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第九战区参加长沙保卫战。

  李老说,当年的每一个场面仍历历在目。“歌声响遍军营,全军将士齐声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还有《义勇军进行曲》。”他记得,当日军飞机轰炸武汉时,他带领学生经洞庭湖到了唐家湾,安全将学生带到分校继续学习,“很不容易。”

  1943年底,李潭桂被调到广东临时省会韶关,在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开展干部训练团工作;抗战胜利后,广东省保安司令部迁回广州东山,他又到了东山司令部工作。1949年因老伴不愿去台湾,他留在大陆,现居住在广州番禺。

  “我有很多军校同学和学生,他们在抗战中为了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希望我们的后代时刻牢记历史,团结一致,让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强大。”李潭桂说。

  ■本栏目由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岭南文化对外交流协会提供支持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孙爱群

  指 挥:段功伟 郎国华 张翼飞

  统 筹:徐 林 金 强 林亚茗

  执 行:洪奕宜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